第A0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5月24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鏖战”预披露
□本报记者 马庆圆

 □本报记者 马庆圆

 

 “招股书申报稿挂网的第二天,某主流媒体的一篇稿件主要摘抄了我们招股书的风险提示,公司上上下下为此足足忙了三天。”谈起几周前的经历,深圳拟IPO的A公司董秘王晓丽(化名)至今仍记忆犹新。“董事长对此非常重视,召集高管团队开了一上午的会,并要求我们主动找到相关媒体进行沟通,直到找到报社的主管领导并当面进行说明后才放心。”然而,在预披露之前,这家主要面向专业客户的企业很少关心媒体报道,主要负责人也从未接受过任何采访。

 预披露时点的大幅提前,让很多拟IPO企业不适应。与以往的预披露在落实反馈意见之后、进行初审会之前不同,如今上市公司的IPO招股书一经证监会受理,就需立即预披露,这意味着拟上市公司将长时间接受来自社会舆论和投资者的审视。

 预披露之后,背后揪心的是公司实际控制人,而忙碌的则是公司证券部。“从预披露材料上网开始,公开的联系电话就没消停过。”拟IPO的B公司证券事务代表刘伟(化名)现在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接电话。“刚预披露,董秘很忙,一般的接待工作大多交给证券部负责。我们上班就像打仗一样,媒体、机构、投资者、中介,还有自称政府职能部门的,多的时候一天会接到三四十通电话,内容涉及各方面话题。虽然我们有预期,但真到了这一阶段,还是感觉有些吃不消。”

 刘伟算得上是圈子里的“老人”,然而预披露时间点的大幅提前还是让他叫苦连连。“我们还算准备较充分的,提前聘请了专业中介机构,减轻了一些压力。但有很多公司根本没料到预披露会这么快,甚至连中介都还没请。”刘伟颇感庆幸。

 事实上,公开联系方式有专人接听,已经是很“负责”的公司。有投资者反应,部分拟IPO公司的联系电话,从预披露之后就无法接通。中国证券报记者辗转联系到一家预披露公司董秘黄科(化名),“按照递材料的时间排序,我们本来是排在500多位,谁想到这么快就预披露了。公司还没敲定财经公关,对预披露之后如何应对各方的咨询毫无经验,所以只能选择‘冷处理’。”黄科表示,公司将尽快安排专人负责相关工作。

 尽管监管部门表示,今年年底前挂牌企业为100家左右,但这丝毫没有减轻拟IPO企业预披露之后的压力。强化舆论监督、增强拟IPO公司透明度,是此次预披露时点提前的题中之意。“我们判断,预披露之后的社会监督才刚刚开始。短时间内集中披露数百家企业的招股书,媒体和投资者都需要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而且,及时、全面、真实地展示企业情况,对提升公司的过会率和市场估值也是有益的。”王晓丽表示,在做好各项内部工作的同时,她将加强与主流媒体、投资者的沟通,为继续完善公司信息做准备。

 “隔行如隔山,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让公司符合上市要求和监管规范,合法合规地上市。”在做过上市公司证代的王晓丽看来,四年前选择来到B公司,就是希望在帮助企业上市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事实上,现如今拟IPO公司董秘基本分两类:一类是公司内部的高管,总经理、副总经理或财务总监兼任董秘;另一类则是外聘的专业人士,大多来自投行、财经公关,或已上市公司的证券部门。但在具体事务上,拟IPO公司大多都选择交由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处理。“希望这次能顺利上市,不然我可能就‘卡’在公司了。”王晓丽认为,即便从预披露到上市还有很长时间,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既然选择了上市,就必须一往无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