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前沿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5月19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大外贸扶持力度 培育新型竞争力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进入2014年,世界经济向好迹象增多,但总体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国内市场需求放缓。展望二季度,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稳定、不确定特征依然突出,进出口将维持中低速增长态势,预计二季度我国出口将增长5%左右,进口将增长4.5%左右。建议加强对外贸领域的扶持力度,通过培育新型竞争力促进出口发展。

 外贸增速明显下滑

 结构呈现积极变化

 在上年贸易虚增庞大基数等因素影响下,今年以来,我国进出口增速大幅放缓,但结构调整与改善步伐并未因此停滞。

 (一)部分领域进出口结构持续改善

 1、一般贸易主导优势更加明显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逐步被一般贸易所取代,这其中既存在劳动力、资源环境、土地成本不断上升的影响,同时也是我国积极主动调整贸易结构,不断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的结果。今年1-4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9.2%,其中出口增长7.7%,进口增长10.6%,远高于加工贸易同期水平。一般贸易在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55.1%,比上年同期提升4.9个百分点,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逐步由数量扩张向效益提升转变,企业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水平有所提高。同时,一般贸易比重的提升也有利于拉动国内经济增长,促进国内就业发展。

 2、西部地区外贸赶超步伐加快

 伴随产业转移与“后发”效应,我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连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1-4月份,中、西部地区中甘肃、重庆、陕西、云南和广西等部分省市自治区出口增速(人民币计价)分别为73.6%、62.2%、40.9%、40.6%和36.6%,明显高于全国出口总体增速。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总值占比达到14.4%,总体较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

 3、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继续增加

 全球需求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这为我国提供了较好的石油、铁矿石、粮食等战略资源型产品进口的契机。今年以来我国进口条件进一步改善,大部分资源能源产品进口量升价减。当前,我国进口价格指数为95%左右,低于同期出口价格指数,表明中国贸易条件改善。我国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与上年同期相比普遍增加,但价格均明显回落。1-4月份,铁矿石、原油、煤炭、大豆等产品进口量分别增长20.7%、11.5%、2.3%和41.2%,但是进口价格分别下降8.9%、1.9%、12.9%和5.6%。

 (二)对外贸易困难与问题较为突出

 1、进出口增速大幅下挫

 今年以来,我国进出口由上年同期的大幅增长转为下降,是继2009年后首次出现负增长。对外贸易增速下降,一方面受同期基数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与发展阶段有关。数据显示,我们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仍然保持增势,只有对港贸易大幅下降。如果考虑上年初虚假贸易成分,剔除对港贸易波动因素,1-4月份我国出口增长在5.3%。一季度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4.2%,基本客观反映了当前我国出口形势。此外,当前我国国内需求继续放缓,世界经济回暖对中国海外市场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伴随国内潜在增长水平下降与世界经济温和增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逐步向中低速增长区间回落。

 2、高新技术产品下滑幅度较大

 出口产品结构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与机械电子等附加值较高的出口产品增速下滑程度较深。1-4月份机电产品出口下降5.2%,占我国外贸出口总值比重减少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下降13%,低于出口平均增速10个多百分点,这一情况历年来较少出现。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自2013年以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明显快于高新技术与机电产品,1-4月份,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0.8%,较一季度降幅收窄1.9个百分点,占比有所提升。

 3、民营企业对进出口的贡献下降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在政策扶持、外贸转型、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下,进出口增长速度逐步提高,并成为我国外贸领域的重要动力。但今年以来,民营企业进出口下降8.5%(人民币计价),低于出口整体增速3.5个百分点,同时低于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这表明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意愿在下降,对外贸易领域的自主增长动能在减弱。这一趋势不仅不利于我国出口的恢复,同时不利于国内外贸领域技术创新、生产管理能力的提高。

 制约因素偏多

 中低速增长态势将延续

 2014年,世界经济继续保持温和增长,发达经济体复苏态势日益明显,新兴市场减速压力加大,地缘政治风险重新浮现,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强。国内经济仍处下行阶段,投资需求放缓,内需增长动力不足。对外贸易增长所处的国内外形势仍不乐观。但是虚假贸易与高基数因素在二季度逐步消失,进出口增速将恢复正常。

 (一)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强

 1、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增长

 当前,全球经济在发达国家向好的带动下,有望延续温和复苏态势,国际市场需求逐步好转,世界贸易与投资回升。美国房地产市场趋于平稳,消费者、投资者信心日渐恢复,能源独立战略成效显现,再工业化取得一定进展,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4月失业率回落至6.3%。欧元区经济信心指数、制造业PMI等先行指标持续改善,失业率逐步回落,支柱国家德国经济基本面良好。全球经济增长加快,有利于拉动中国出口增长。

 2、新兴经济体增长受到制约

 2014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所处环境发生变化,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首先,新兴经济体结构性矛盾突出,面临艰巨的结构调整压力;其次,发达国家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导致新兴市场资本外逃、本币贬值、金融市场动荡等风险较大;再次,这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缩小,高额债务与通货膨胀限制财政与货币政策操作空间。

 3、全球价值链整合取代产业链整合

 在全球经济高度融合的背景下,当前国际贸易发展已经从产业链整合延伸至价值链整合,而且伴随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过程,这一趋势愈发明显。生产在全球的分布已经由原来产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布演变为产业内的不同环节在不同国家的分布。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使技术进步与创新更加集中在这些国家手中,部分关键技术与零部件制造回流加速。中国尽管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大部分产品尤其是高技术产品往往只是按照其他国家的设计生产,这一方面抑制了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阻碍国内产业升级和自主品牌的形成。而伴随着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环境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出口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优势逐步削弱,对产品出口形成制约。

 4、全球货币政策出现调整

 美国在经济逐步向好,失业率走低的情况下,正在有序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2014年以来,美联储已经连续四次各缩减资产购买规模100亿美元,现每月购债规模仅为450亿美元。美国有序退出量宽政策将导致美元升值,国际资本流入美国市场,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带来新的挑战。大部分新兴经济体自去年以来,纷纷出现了本币大幅贬值、股票市场暴跌、资本大量外流等现象,给本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中国由于经常账户顺差、较低外债、资本管制以及巨额外汇储备等有利因素,美国退出量宽不会对中国造成显著冲击,但是也将对中国人民币汇率、资本市场、外资外贸等方面产生明显影响,给中国货币政策、外汇储备管理、对外贸易等工作带来难度。

 (二)国内经济下行风险制约外贸回暖

 1、国民经济存在下行风险

 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7.4%,基本实现了平稳开局。但是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明显,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苗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入还债高峰,化解产能过剩面临下岗失业难题,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下滑,投资项目减少,制造业产能难以化解,库存回补乏力,将导致对成套设备以及相关产品进口需求下降。

 2、人民币汇率升值滞后影响显现

 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稳中有贬。美国退出量宽政策将引发国际资本流向发达市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压力减小,汇率双向波动可能性加大。年初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出现1%左右的贬值。但是由于前几年人民币长期呈现单边升值态势,2012-2013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2.5%,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本币大幅贬值而言,人民币汇率存在超调现象,根据国际经验,汇率对出口的滞后影响将在今明两年集中显现。

 3、外贸扶持政策逐步发力

 今年以来,国务院提出开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局面,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扩展内陆沿边开放,鼓励短缺产品进口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抓紧推进“一带一路”、孟中印缅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等工作任务。近期,国务院针对当前外贸严峻复杂形势,从优化外贸结构、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融资服务、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提出若干支持进出口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外贸领域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将增强外贸企业信心、激发外贸领域创新活力,有利于促进进出口稳步回升。

 4、出口先行指数有所好转

 国际贸易先行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航运指数自上年四季度以来呈现震荡回升,表明国际贸易形势将略有改善;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显示未来2-3个月的出口相对乐观。根据海关数据,4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41.9,在上月回升0.4的基础上再次提升0.2,显示未来一段时期出口向好的趋势更加明显。

 基于以上分析,总体看,4月中旬之后对港贸易虚增基数因素将会消除,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将回升至正常状态。预计二季度我国出口将增长5%左右,进口将增长4.5%左右。

 加大外贸扶持力度

 推进技术升级

 (一)推进技术升级,优化产品结构

 在全球价值链整合的背景下,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势在必行。一是充分认识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已经达到世界较高水平,继续实施技术模仿策略空间较小,下一步必须积极培育“技术、质量、品牌”相融合的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加大自主品牌推广,增强技术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二是掌握全球价值链竞争模式,熟悉我国主要出口产业价值链特征与情况,准确定位,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出口产品位势。三是加大力度降低成本。人工成本、物流成本、能源成本、制度成本决定未来制造业世界分工格局。我国当前包括劳动、环境等要素成本呈现刚性上升,未来必须在物流成本如交通运输、供应链管理,制度成本如市场交易成本、市场制度建设等方面多做努力,缓解出口产品竞争压力。

 (二)贯彻落实外贸政策,加大外贸扶持力度

 年初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若干积极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未来一段时间加快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是进一步降低或减免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与部分消费品进口税费。二是研究并推进贸易便利化措施,将转变政府职能与推进贸易便利化相结合,推进有关部门尽快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三是加快对外贸易领域相关金融、信贷等方面改革,对于出口信贷融资、出口信用保险等领域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增强行业竞争程度,降低融资成本。

 (三)推进自贸区建设,探索新的国际合作模式

 一是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推进中韩自贸区谈判。亚洲作为中国出口重要区域,必须加强区域内贸易一体化建设,在中日经贸关系受阻的情况下,率先推动中韩自贸区谈判,并以此为基础与突破,发挥对周边国家经贸合作关系的辐射作用。二是紧密跟踪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与TIPP(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关系)谈判进展与动向,考虑在适当的时机争取参加TPP与TIPP协议谈判。同时建议以中国为引领推动(APEC)亚太经合组织内部自贸区建设。当前一方面美国国际经贸合作战略重点主要集中TPP与TIPP,另一方面亚太地区面临着自贸区数量过多,结构松散的局面。APEC成员国经济发展迅速,贸易规模不可小窥,建议我国采取积极主动态度,推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推动亚太自贸区建设。三是通过上海自贸区建设,探索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贸易、投资、服务以及经贸便利化体系,尽快在全国推广,并推进其他地区自贸区建设步伐。(执笔: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闫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