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海外财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5月05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就业数据报喜 汽车销量回暖
美二季度经济有望驶入快车道
□本报记者 杨博

 □本报记者 杨博

 

 尽管美国商务部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陷入停滞,但随后出炉的多项重要数据均显示二季度经济有望强劲反弹。其中劳工部2日发布的报告显示4月份美国新增非农就业岗位创两年多来最大增幅,失业率大幅下降至6.3%,4月美国汽车销售同比增长8%。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近期一系列经济数据令乐观基调不断巩固,预计当前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动能将显著增强。目前经济学家平均预期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将超过3%。

 就业市场持续改善

 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经季调后美国新增非农就业岗位28.8万个,创2012年1月份以来的最大增幅,同时也是自2009年年中美国经济摆脱衰退以来的第二高增速。至此,美国已经连续50个月实现就业岗位增长,在金融危机期间损失的870万个工作岗位已经基本全部恢复。

 4月份美国失业率从3月的6.7%大幅下降至6.3%,为2008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劳工部指出失业率下降主要是由于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数量下降,以及新增劳动力数量减少。报告显示,4月美国劳动参与率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至62.8%,为去年12月以来新低。

 值得乐观的方面是,4月美国各行业就业岗位实现全面增长,其中私营部门就业岗位增加27.3万个,政府部门就业岗位增加1.5万个。分行业看,制造业新增就业升1.2万,建筑业新增3.2万,零售业新增3.5万,医疗保健业新增1.9万,专业和商业服务行业新增7.5万,临时服务业新增2.4万。

 白宫高级经济学家福尔曼表示,虽然最新数据好于外界普遍预期,但这仍与近期就业市场趋势相符合。BMO资本市场分析师高迪瑞表示,就业报告显示在第一季度经济因天气因素险些出现萎缩后,美国企业对当前季度经济有望迅速恢复非常乐观。

 最新就业报告再次引发市场对美联储何时开始加息的猜测。一些分析师认为,虽然就业数据好于预期,但很难说这是源于经济实质性的走强还是受天气等季节因素影响,美联储可能还要继续观望。还有分析师指出,由于劳动参与率仍没有显著增长,美联储可能不会过早加息。

 在上周结束的美联储最新货币政策例会上,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决定继续削减月度购债规模100亿美元,至450亿美元。

 经济增长重获动能

 此前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速环比年率仅为0.1%,为2012年第四季度以来最低。不过多数经济学家将经济减速归因于严寒天气等暂时性因素的影响,此外企业放慢补库存的步伐也压制了经济增长。

 IHS环球透视美国首席经济学家道格﹒汉德勒表示,最新就业数据的表现足够强劲,意味着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速有望回升至3%-4%。目前经济学家平均预期二季度美国经济的增长率将超过3%。

 除了就业数据外,新近出炉的其他多项数据也昭示着美国经济有望重获增长动能。据调研公司Autodata的数据,美国汽车业4月销量为139万辆,较上年同期增长8%,年化水平达到1604万辆。

 主要车企中,通用、丰田、日产、现代销量均超预期。尽管受到召回事件影响,但在皮卡需求的强劲推动下,通用汽车4月销量同比增长7%,达到25.4万辆;克莱斯勒销量同比增长14%,至17.87万辆;丰田销量同比增长13%,至19.97万辆。

 行业分析师表示,如果当前销量势头得以保持,2014年美国汽车年销量将在2007年后重新回到1600万辆以上。

 另据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发布的数据,受就业、出口订单及库存增加推动,4月美国制造业PMI指数从53.7升至54.9。至此制造业活动已连续三个月加速成长。

 道明证券副首席分析师穆兰尼表示,在第二季度到来之际,经济数据的表现相当强劲,显示本季度经济增长动能大大增强,巩固了外界对美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速将达到3.5%或者以上的预期。

 房利美经济策略研究集团最新发布的报告认为,尽管第一季度经济增长显著放缓,但预计在政府开支增长以及补库存放缓带来的拖累下降的推动下,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将获得增长动力。包括消费者和企业资本开支上升、财政政策担忧缓解以及住房市场改善等因素都会提振紧经济长。预计2014年全年经济增速将达到2.7%。

 持续利好经济数据令美股获得一定支撑,上周标普500指数累计上涨0.95%,收于1881.14点,距离4月初创下的历史高点只有9个点的差距。道指在4月30日创下16580点的历史收盘最高点位,并收复了今年以来的全部失地。纳斯达克指数上周上涨1.2%,收于4123.9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