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5版:基金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3月29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宝宝”成长的烦恼
□本报记者 郑洞宇

 □本报记者 郑洞宇

 

 四大行对余额宝为代表的“宝宝”产品施以下调用户购买额度的重招,无疑给“各种宝”生长的热潮泼了把冷水。“宝宝”们从实质上讲就是基金公司在第三方支付平台销售的货币基金,“限购”的措施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宝宝”们成长的速度。

 最受瞩目的“宝宝”——余额宝诞生以来,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即有消息称规模已超5000亿元,这种生长速度无疑让传统金融行业惊叹。一位金融企业高层表示,余额宝引起大家热议的原因在于规模短期内实现爆发式增长,这一商业模式产生神奇效应。而一些传统商业银行可能要用十年时间才能达到余额宝目前的规模,而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付出大量人力资源以及物理网点等成本。但余额宝只是使得资金的主导权发生变化。而资金通过余额宝从储蓄账户、活期账户,变成协议存款回到银行,这中间只是一个转换。但资金的主导权发生变化,原本分散在各家银行由银行自身主导的钱到余额宝处,又由余额宝主导了资金流向。

 这种资金主导权的变化,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对银行业形成冲击。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分析,从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结构关系来看,活期资金来源和定期资金来源的比重大约是1:1,而1年期定期存款至少是60%-70%,因此,定期存款利率可以用1年期近似来替代,那么银行的近似成本为1.68%左右。如果活期全部成为货币型基金,静态来看,银行成本上升一倍。余额宝正做着这样的事,钱从银行出来,换成货币型基金再存进银行。

 从目前来看,“宝宝”发育过快推高了银行这个“奶妈”的成本,使得银行采取限制“喂奶”的举措,是发育过快的“宝宝”当前最大的烦恼。本质上作为货币基金的“宝宝”虽然能够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将零碎的闲散资金迅速地聚沙成塔,但汇集资金后投资的品种较为有限,而主要的“奶源”来自于银行的协议存款。倘若银行决心减少“供奶”,“宝宝”的成长速度放缓是大概率事件,收益率也会随之下降。

 事实上,“宝宝”们在收益率上有着良好的表现,是因为创生时点处于市场资金利率持续走高的绝佳时期,7日年化收益率能够呈现较高的收益水平。但货币基金的属性决定了“宝宝”很难长期维持高收益,并且随着规模提升,在“T+0”模式下面临着更大的资金垫付压力以及更复杂的流动性管理要求。一些资深的货币基金经理也曾表示,货币基金规模达到数百亿时管理难度明显提升,对投资标的的争夺也较为剧烈,需要对持有人结构进行严格的控制,以应对巨额赎回对产品业绩的冲击。基金管理人要照顾好千亿级别的“宝宝”更非易事。

 除了来自银行限购的外界困扰,“宝宝”们自身也存在着有别于传统金融产品的安全烦恼。互联网给投资带来了便利,也面临着网络信息安全的考验。如快捷支付能够明显提高用户小额支付的便捷程度,但只需手机短信验证的支付方式与网银通常采用的U盾、口令卡等方式相比,安全性可能存在更多的隐患,用户在丢失手机后可能就会因此出现资金被盗。而依附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生存的“宝宝”,也难免会受到这类安全问题的影响。

 对于一些“宝宝”产品,资金如果不是闭环运作,就存在向外的缺口,名下资金有可能通过购物、充值等形式转到他人名下,安全性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尽管互联网合作产品有全额赔付条款,但个人用户在风险发生后的索赔成本非常高,投资者在选择资金不闭环的产品时尤其需要慎重。

 在快速膨胀之后,“宝宝”面临着成长的难题。但在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浪潮中,“宝宝”的价值并未改变。对于传统金融行业而言,“宝宝”的出现未必全然是冲击,也可能产生相互促进的作用,推动金融行业创新升级。毕竟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储蓄资金理当自主选择相对而言更为安全、且收益更高的去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