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4版:机构解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3月29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格转换
仍遥不可及
□张翔

 □张翔

 

 所谓大盘蓝筹股,一般认为是指那些传统经济模式催生出来的市值较大的企业,像银行、地产、煤炭、电力、工程机械等,虽估值很低,但主流资金关注不多。关于大盘蓝筹股能否抢过中小盘成长股的风头并重振雄风,一直是市场争论的焦点。特别是随着国企改革、区域经济建设推进,以及优先股政策的实施,更是强化了大家对风格转换能否实现的期待。

 笔者并不否定中小盘存在明显的泡沫,但仍坚持认为,市场风格在很长时间内仍然不会切换到大盘蓝筹股,估值低并不成其必然走强的理由。

 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经济减速。2013年GDP增速为7.7%,今年也许能够勉勉强强实现7.5%的目标,但越往后看,保持7%以上增速的难度越来越大。即便是继续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刺激房地产来稳增长,其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而且还会导致地方债务、影子银行等问题继续恶化。传统周期性行业的盈利表现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若经济减速,其盈利自然难有乐观表现。特别是银行和房地产行业与影子银行、地方债务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一旦出现风险事件,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相信谨慎的投资者不会让自己立于危墙之下。

 其次,不少传统周期性行业同时面临新技术的冲击,更是措手不及、无力应对。以银行业为例,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传统银行业赖以生存的巨大利润正逐步受到严重侵蚀,包括货币基金普及带来的利差下降,以及移动支付对传统刷卡支付利润的冲击。再如传统电信行业,前些年是固话业务逐步萎缩,而近年则是移动语音和短信业务受到巨大冲击。由于这些传统行业体量大,且大量收入来自传统业务,即便其中一些积极转型的公司勇于面对挑战、拥抱新经济,就像中信银行推出虚拟信用卡,中国移动谋划融合通信,以及个别房地产企业涉足智能家居,但毕竟船大难掉头,传统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被侵蚀也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传统行业不合理的优势必然会逐步被侵蚀。以银行业为例,按今年盈利预测值计算,其合计净利润在沪深300指数中的占比依然超过50%,这在任何成熟经济体中都是不可思议的。虽然目前金融业改革受到一定传统势力的阻挠,但发展趋势毕竟是不可扭转的,传统金融业不合理的暴利将逐步被形形色色的创新所挤压。再如房地产行业,虽然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与房地产行业景气度密切相关,虽然市场各方都不会容忍房价出现大跌,但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期毕竟已经终结,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将不可避免地下降,而局部性风险也会间隙释放。

 再者,各项新政对激发经济活力十分关键,但并不能扭转传统周期性行业的下行趋势。例如,京津冀一体化政策有望推进相关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但无法改变建材及上游行业产能过剩的现实,也无法改变房地产投资逐步下行的大趋势。再如,国企改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体制活力,但对于很多体量庞大的大型国企来说,不仅改革难度大,而且局部活力的激发也不能改变整体僵化局面。而且很多大型国企都处于传统行业,转型难度很大。又如优先股政策,如果股息率偏低,市场不买账,而如果定在7%甚至8%以上,即便是盈利能力强的银行业,普通股股东愿意发行优先股的银行恐怕也是少数。

 此外,对大盘蓝筹股行情构成制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偏紧的资金面。目前保险资金做的协议存款可以达到6%甚至更高的年利率,这基本可视作无风险回报。市场上众多信托产品也大多承诺9%以上的年利息,虽然背后的风险不可低估,但市场各方仍在努力维持其刚性兑付的传说。在资金成本如此高企的背景下,大盘蓝筹股优势何在呢?农业银行刚刚宣布10派1.77元的分配预案,按当前股价计算,对应的股息率约在7.4%。这当然很诱人,不过,股息率能达到5%以上的大盘蓝筹股实在是凤毛麟角。像沪深300指数中权重最高的中国平安,2013年中报与年报合计派发的股息,对应的股息率也不足2%。

 目前新股注册制正积极推进,市场更多关注到其对中小盘成长股的估值冲击。但笔者要特别提醒的是,新股供给加大,大盘蓝筹股受到的估值冲击同样不可低估。小盘成长股可以依靠未来的想像空间支撑估值,但大盘股缺乏足够的成长性,只能依靠实实在在的股息率来支撑股价。因此,市场上大量存在的那些股息率偏低(例如低于3%定存基准)的大盘公司,如果基本面没有明显改善预期,则很可能出现长期阴跌走势。

 总体来看,未来较长时期内无法看到大盘蓝筹股可持续性的行情,顶多偶尔会出现脉冲性行情,这也决定了A股大盘很难摆脱低位震荡的格局。基于上述认识,建议投资者重点围绕新经济、新技术来选择估值合理的成长股,即便关注传统行业中积极转型的公司,也应回避体量过大、转型不易的大盘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