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海外财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3月19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股IPO热潮不断 估值过高引担忧
□本报记者 刘杨

 □本报记者 刘杨

 

 阿里巴巴集团16日宣布,正式启动在美上市。目前各家机构对阿里巴巴的上市估值不一,其承销商瑞信和摩根士丹利对阿里巴巴的估值大概在900亿-1100亿美元,其融资额有望成为有史以来中概股赴美上市规模最大的一宗首次公开募股(IPO)。

 今年以来,美股市场的IPO十分火爆。对此业内人士指出,IPO集中爆发期或代表着大盘见顶的信号,投资者应对潜在风险引起注意。

 选择上市时机“有讲究”

 彭博数据显示,2009年3月9日,标普500指数收于676.53点,触及近十年的最低点,如果以此基点为分割点,2009年3月9日以前,美股IPO交易的第一个高峰期发生在2007年。其中,2007年IPO总筹资金额为954.4亿美元,当年美股IPO数目达238宗;2009年IPO总筹资金额为168.2亿美元,当年美股IPO数目仅为91宗。

 同期,美股标普500指数也于2007年10月9日见顶1565.15点,随后大盘持续回落,直至2009年3月9日见底,收于676.53点;期间累计跌幅高达57%。

 统计显示,在标普500指数见顶的前后,美股近十年来最大筹资金额的IPO案例包括:2007年11月9日进行IPO的维萨公司,共募集资金196.5亿美元。在彭博交易数据显示的公司交易列表中,该公司位列近10年以来(2004年至2014年)IPO筹资金额之首;紧随其后的是通用汽车公司、脸谱公司和黑石集团,其中黑石集团同样于2007年3月22日进行IPO,共募集资金47.5亿美元,位列近十年来IPO筹资金额排名第四位。

 不难发现,IPO集中爆发的2007年,恰逢美国股市接近高点的时间。分析人士指出,拟上市公司往往选择行情火爆的后期进行IPO,因为此时往往更容易获得较高的估值,从而获得更多的融资金额。

 强劲背后存隐忧

 2007年美股股市见顶后,大盘一泻千里,2009年3月9日以后,美股又开始“触底反弹”。2010年、2011年和2012年IPO数量分别为178宗、330宗和188宗;筹资金额分别为599.5亿美元、398.3亿美元和588.9亿美元。2009年至2012年期间,标普500指数更是累计上涨110.8%。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以来,标普500指数累计上涨27%至1858.83点,在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沼后,美国IPO市场终于在2013年“恢复元气”。Dealogic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美股IPO数量达222宗,当年IPO总筹资资金为617亿美元,创下2000年以来新高。

 分析人士指出,足够强劲的IPO市场为投融资双方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企业利用IPO募资后,将有足够的实力启动扩张计划,公开上市的新股往往能吸引不少投资者。复兴资本分析师凯瑟琳-史密斯也表示,投资者能够在“炒新”中不断获利,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何IPO市场如此强劲。

 眼下,美国资本市场对于当前的IPO前景也可谓信心重重。然而,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新股估值过高往往带来隐忧,投资者应对新股以及整体市场未来可能出现的下跌做好“心理准备”。资料显示,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融资116亿港元在香港上市,其招股价为13.5港元。一度于11月30日触及39.7港元,而这已是其股价顶峰,此后其股价一路下跌,曾于2008年10月28日降至3.605港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