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基金/机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1月30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惊魂四十天
——诚至金开1号兑付危机众生相
曹乘瑜 刘夏村

 □本报记者 曹乘瑜 实习记者 刘夏村

 

 29日下午5时,是投资者和中诚信托签署授权委托转让协议的最后期限。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大部分投资者放弃了尚未兑付的第三次利息,选择了本金的落袋为安,并拿到了期待已久的本金。

 历时40天,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兑付危机从无法兑付的恐慌,最终落定为本金安全、利息损失的结局,一场备受国内外关注的金融事件也落下帷幕。40天里,“无法兑付”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晃了又晃,终究没有落下,但此次事件的局内人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煎熬。

 回顾这段经历,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基于“人际信赖”而非“理性判断”而投资的投资者,是否应该接受投资者教育?二是在各项政策措施没有准备到位的情况下就打破刚性兑付,势必会引起巨大的行业震动,引发不可预测的连锁反应,那么究竟该如何应对?

 信托投资者

 无可奈何“刚兑”去

 季弘(化名)心里那块悬了一个多月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29日上午11点,这位诚至金开1号信托计划的投资者终于收到了那条期盼已久的转账通知短信——300万元本金已如数转入自己的账户。看着这条短信,她如释重负。

 也就在这一天,诚至金开1号的其他投资者也陆续收到了自己的本金。这意味着,他们都与中诚信托签订了受益权委托转让协议。按照27日的《通知》,他们必须在29日下午5点前签订这份协议,否则便被视为继续持有该信托计划的受益权,而信托财产变现依旧遥遥无期。

 “这一个月就是一场噩梦,我实在被折磨不起了。”季弘说。事实上,自从去年12月20日被告知第三次收益将无法按照预期收益率支付时,他们才意识到,自己投资的信托产品“出事了”。在此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700名投资者的心情随着一次次或真或假的消息而起伏不定,他们亦想尽各种办法来试图保证刚性兑付,上演了一幕投资者教育的悲喜剧。

 对于季弘甚至大多数诚至金开1号的投资者而言,这场噩梦是从12月20日开始的。

 这一天,中诚信托发布了一份临时公告,公告称,由于振富集团及其实际控制人未支付股权维持费,亦未提前支付股权转让价款,导致信托专户余额不足,所以这一期的收益仅能按照实际收益率来支付。这意味着,诚至金开1号信托计划将要面临一场兑付危机。

 然而,季弘并不知道这一公告的存在。在此之前,所有关于信托收益分配等重要事项都是由工行的理财经理告诉她的,她也从未去中诚信托的官网看过这一信托计划的相关公告。这一天,依旧是工行的理财经理匆匆打电话告诉她:“你投资300万元的那个信托计划可能要出事了。”

 季弘听后,只觉得头皮直发麻,瘫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季弘和老公经营着一家工厂,在苏南这座城市中,亦算得上富裕阶层,但300万元对她而言,依旧不是一笔小数目。

 诚至金开1号的700多名投资者,并非都是富裕阶层。一位浙江投资者用全家十个兄弟姐妹的拆迁补偿款购买了这只产品,一位上海的投资者和自己的舅舅合资投资了这只信托计划。

 彼时,在信托业刚性兑付潜规则下,大家都对信托保本保息有着强烈的预期,而一些理财经理的暗示甚至允诺,更让他们加强了这种预期,而关于风险,他们几乎没怎么考虑过。

 随后,中诚信托在今年1月又发布了一份公告,明确表示“信托计划在2014年1月31日前变现还存在不确定性。”

 这份公告打消了季弘最后的一丝侥幸。“现在就仿佛头上有一把利剑,一下子就能把人置于死地,而我却不知这把剑何时掉下来。”季弘说。

 在这种焦虑与不安中,季弘病倒了。

 但她并不打算束手就擒。在由诚至金开1号投资者建的QQ群里,大家计划到工行讨一个说法。他们认为:“在百货商场买到了问题产品,当然要去找百货商场。”

 彼时,媒体关于这一信托计划可能成为打破刚性兑付第一案的报道此起彼伏,关于中诚信托和工行谁都不愿承担责任而相互博弈的传言亦广泛流传。这些或真或假的消息加剧了大家的不安。于是,十几位来自江浙沪的投资者决定:1月23日,去工行私人银行上海分部协商。这一天清早,季弘就开着车直奔上海浦东。而几位来自浙江的投资者,更是从凌晨4点就出发。

 最终,中诚信托在1月27日发布公告,表示已与意向投资者(接盘方)达成一致,让大家与客户经理联系。投资者们很快得知,他们只能得到本金,剩余的利息将不再兑付。

 季弘和其他很多投资者一样,对这一处理结果不是很满意,但也无可奈何。

 “毕竟先要保住本金,我实在不想这么折腾下去了。”季弘说。

 28日下午,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季弘去工行签了那份受益权委托转让协议。当签完字,从工行门口出来的那一刻,她的心里五味杂陈。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至少,我再也不会像以往那么自我感觉良好了,而且我再也不买信托了。”她说。

 就在同一时间,在由诚至金开1号投资者组成的QQ群里,投资风险成为群员们最为关注的话题,货币基金则成为热议的候选对象。

 第三方理财经理

 殃及池鱼的“生死劫”

 27日下午,得知工行开始通知诚至金开1号的投资者去签署受益权委托转让协议,并将赔付本金,第三方理财经理李继东才松了一口气,他赶紧通知自己的客户老张,“赶紧去把300万元拿回来,能有这个结果已经很不容易了。”

 老张并不是在李继东手中认购的诚至金开1号,但这20天来,李继东几乎是和老张“共生死”。

 2013年12月,李继东突然接到老张的电话,急切的老张紧张地“盘问”李继东,在他这里购买的理财产品有没有出问题。李继东这才知道,老张在工行认购的诚至金开1号利息没有完全兑付,甚至有可能本金也拿不回来。

 “连工行的产品都出问题,不要说在我这里买的了,所以老张把我叫了过去。”李继东回忆道。感受到老张的紧张,李继东脊背上升起一股凉意——这个事情会影响他的业务。

 李继东费尽口舌给老张解释自己产品的安全性,还主动请缨,关注此事并实时分析后续可能的处理结果。“我不仅仅是帮一个客户。作为这个行业的一员,我也很关注这件事。”李继东说。

 李继东认为,刚性兑付到底应不应该现在打破,是个尴尬的问题。“信托业已突破10万亿,在各项政策措施没有准备到位的情况下就打破刚性兑付,而且还是以这样一些有实力的关联方、如此复杂的一个项目和这样的规模来打破,势必会引起巨大的行业震动,引发不可预测的连锁反应。”他说,“可能会对我们行业带来深刻的影响。”

 20天来,李继东成了老张的“军师”,他频繁地联系自己在媒体和银行的朋友,及时了解进展,及时判断可能的处理办法。

 他告诉老张,产品如期正常兑付的可能性很小,但刚性兑付的潜规则可能仍然能保证投资者不受损失。1月22日,中诚信托发布临时报告,称两个矿产项目有进展,李继东认为,这与工行所说的“事情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相符合,在他的解释下,老张舒了一口气。

 随着本金兑付的结果出来,28日,老张在李继东的支持下去工行签署了委托转让协议。“刚性兑付仍然是不受承认的潜规则,终究还是要打破的。”他说,“在诚至金开1号这件事情上,可能就会从利息切入,部分打破刚兑。”

 经历此役,李继东感觉像是自己度过了一场生死劫。老张获得本金兑付,而他也没有丢失老张的信任。只不过,他觉得这份信任有些“沉重”。

 “中国理财产品的销售目前更多是基于人际关系,从诚至金开1号事件中可窥一二,很多投资者是处于对理财经理的信任而非对产品的理性认识和判断来购买产品的,违背了风险自担和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原则。”

 公募基金经理

 银行股的诚至金开效应

 中诚信托通知诚至金开1号投资者兑付本金的第二天,公募基金经理老刘登上了回家过年的高铁——他已经不再担心手中的银行股了。

 虽然不是信托投资者,也不是信托业人士,但是老刘也一直在关注诚至金开1号的兑付危机。老刘是公司有名的“银行股追随者”,即使是成长股行情的2013年,他也仍然坚定地持有银行股,多年来,他的十大重仓股里,始终有3-4只银行股。

 诚至金开1号事件出来后,老刘对银行股格外关注。自去年12月初以来,诚至金开1号的代销方工行的股价下跌了11.6%。

 老刘对此事有一丝担忧。他认为,如果不能兑付,那么信托产品会受到强烈的怀疑,资金将从信托和银行理财领域流出,这对整个金融体系都会是重大打击。而从投资的角度,等待银行股持有人的则是“困兽斗”三字。“一旦诚至金开1号不能兑付,那么银行股就很惨了。”老刘说。

 幸运的是,工行和中诚信托选择了积极解决此事。

 1月29日,工行股价在连跌近两个月后,上涨1.47%,银行股则全线大涨。这一天,也是中诚信托与投资者商议的信托受益权转让的最后时刻。

 已经回老家的老刘看盘后很高兴,他认为,诚至金开1号事件的收官,是导致银行板块飘红的主要原因。“虽然可能是工行间接出资,支持第三方接盘,但是二三十亿元对工行的全年利润来说并不算多,也算是个中性的结果,中性就是好消息,说明短期利空出尽了。”

 2014年是“信用风险可能爆发”已经成为共识的一年,还会有多少起这样的事件发生?老刘认为概率不大,“刚性兑付肯定在存量产品中还有争议,增量产品刚性兑付上的承诺肯定将减少。然而目前已经10万亿规模的信托资产,对中国经济的意义已经如同房地产行业,只能是靠时间慢慢地去解决,而不可能快刀斩乱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