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5版:基金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拼排名“潜规则”该休矣
□本报记者 江沂

 □本报记者 江沂

 

 逼近年关,基金从业人员近期最为关注的莫过于“排名”二字,投研人员关注业绩排名,市场人员及高管则关注市场份额排名,这背后的艰辛一言难尽。有基金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最后两三个交易日,必须时刻保持高度关注,怕的是有人砸盘,把自己的排名往后拉。还有不少基金紧急联络银行、券商等渠道,拼尽全力找钱申购货币基金,为年终时点的排名做准备。明明知道,这个时点一过,一切都会打回原形,但是,“为了考核、为了排名,一些短期行为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虽然累,还得做。”有业内人士如是说。但这一切到底意义何在?拼短期排名的恶习能不能根治呢?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近年来,每到年末最后几个交易日,砸盘现象都十分严重,某些股票甚至出现小规模的“踩踏”事件。最明显的砸盘事件莫过于小股东逆袭——一些持有少量股票的基金小股东,在一定时点选择低价卖出手中的股票,一时股票市场价被压低,这就对集中持股、甚至团队杀入该股票的基金公司净值造成很大冲击。有些公司为了保住净值,只能持续接盘,但若是几个基金小股东轮番狙击,一些猝不及防的基金,其净值就会受到大幅冲击。而这一切,很大部分是源于拉低别人排名的做法。有些资金则相当恶作剧,往往在最后一个交易日兴风作浪,令人十分厌恶。而这部分基金经理可能因为从正面做不高业绩,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将他人排名拉低,自己排名随之上升,其出发点就不光明,而做法却常常具备很大杀伤力。

 而在货币基金营销方面,也有很多说不出来的“潜规则”。据记者了解,有些基金公司为了冲击排名,每年都通过渠道部门向券商、银行压货币基金销售任务,而今年的任务量完成难度越来越大,主要原因就是各式各样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同样瞅准了年关进行营销。年化8%的收益已经不稀奇,9%、10%的营销也时有发生,虽然每个产品的发行期短,还有总量控制,但是拉高了投资者的胃口,令他们对传统的银行、券商渠道不再关注。

 难度加大了,基金公司必须用更多的手段来换取市场份额。据了解,从上个月开始,已有基金公司对货币基金营销给予另外物质返点奖励。另外,有的基金公司则通过增加股票交易分仓来换取营业部的销售支持。也就是说,为了完成基金销售任务,基金公司承诺在该券商的交易席位交易量提升一定的比例,来换得基金另外比例的基金销售,这就难以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形——基金被迫通过频繁交易来产生费用。而这实际上侵犯了基民利益,外界却一无所知。

 实际上,为了冲排名,这样的潜规则层出不穷。归根到底,一切处在规则中,如果将基金的考核常态化,而不在某个时点集中考核,或是用利润代替考核,都能够部分缓解或从根本上减少这样的潜规则。管理者习惯于粗放式管理,或是见惯不怪,从而让这样的潜规则一年年流传,基金业总体市场份额的下降,难道还不能警醒行业,做出一些改变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