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机构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互联网不穿“西装” “野”打法能否适合金融圈

 互联网改造了金融,谁来改造互联网?

 在近期举办的一个互联网金融论坛上,主办方互联网公司的老总自始至终一身休闲装,而前来参会的专家或金融机构负责人则是全套西装。该老总还打趣道,做互联网的金融机构现在很多已经不穿西装了。互联网的人搞创新,被土豪追赶,哪有时间穿西装。当然,“互联网”不穿“西装”,一方面是体现自由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工作忙碌。但是,在互联网介入金融之后,或许展现更多的是互联网式的思维。

 难怪有多家机构有关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抱怨,互联网公司现在很“大牌”,产品设计、发行节奏甚至宣传口径都要听互联网公司的。可以说是先逃出银行的“狼窝”,又入电商的“虎穴”。一位基金公司负责电商业务的人士提到,最近工作非常辛苦,互联网公司说产品什么时候上线,基金公司就得加班加点地做出来,进度非常紧,有的系统可能测试没有做好,就要上线了。如果突然发生大量的交易,就有可能出问题。还有基金公司的电商负责人已经将互联网金融下的工作时间改为24小时工作制。

 “我们无法改变他,我们只能吸引他。”某基金公司副总表示。除了赶进度,宣传口径上,互联网的做法与金融机构的思维有很大差别。百度百发1期一度宣传收益率为8%,但后来发行未果。12月百发2期宣传上变通为“8%起”,网易理财也打出“10%起”,仍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互联网公司在金融产品的宣传上,以突出收益,吸引眼球为目的,诸如“红包奖励”、“送集分宝”、“补贴”等字样都敢于放在公开宣传资料中。而这些行为,是金融机构所不敢为的,这也是在互联网金融中,合作的金融机构普遍“失语”的原因之一。

 有业内人士坦言,互联网的很多说法基金公司不敢那么宣传。互联网基金营销口径未来是会放松,还是必须与传统渠道宣传规则一致,这可能是政策层面需要考虑的。

 互联网的打法常常是先赔钱赚流量,边做边改,最后活下来的就是胜利者。然而,在互联网公司开始从事理财产品代销、支付,或者参股金融机构后,这种打法是否适合金融圈,互联网公司金融化后能否产生竞争力,对此很多金融人士心中打了一个大问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