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机构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鲁先德:用创业心态做新三板
场外市场建设需要突破性思维
杜雅文

 □本报记者 杜雅文

 

 “阳光越来越灿烂,心里越来越踏实。”虽然经过几年提前布局,国信证券已经有了大批优良储备项目,但该公司场外市场部总经理鲁先德表示,目前仍然要用创业心态来推动新三板业务。目前,对场外市场建设的一些不同声音,是因为市场仍然习惯用交易所市场来与之对比衡量。场外市场要获得大发展,需要市场有突破性思维,并通过与挂牌企业不断互动而推动。

 新三板仍处初创期

 中国证券报:对于新三板,有观点认为其最大问题在于流动性太弱,从而阻碍了发展。未来应不断降低投资门槛,以促进该市场活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鲁先德:目前市场解读新三板有一个很大误区,即参照系不对。新三板属于场外市场,不能用交易所市场的眼光来看待并对比。判断场外市场的流动性一定要与该市场所服务的企业相匹配,至少在目前场外市场建设起步阶段,不能要求其有过高流动性。

 此前因交易制度等问题使得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欠佳,需要改善,但并不意味着采用公开竞价的交易方式就一定更合适。新三板与主板相比,挂牌企业的发展阶段并不一样,它们所需要的交易方式也不同,需要适度的流动性,而非充分甚至过分的流动性。

 我认为,企业挂牌新三板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原股东更方便地卖股票套现,而是要通过融资来发展壮大企业。即便从投资机构来看,因IPO暂停以及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等因素,Pre-IPO模式的风险越来越大,PE机构投资者都在寻求转型,将投资周期前移,因此新三板要能给机构投资者提供适当的流动性。

 目前市场上认为场外市场具有各种缺陷,是因为简单参照了交易所市场。我们要看到,正因为交易所市场和实体经济存在非常大的脱节,才要建立并大力发展场外市场。因此在推动场外市场建设时,一定要突破交易所市场固有的思路。

 中国证券报:对于新三板的未来发展市场有很多预测,比如认为5年内挂牌企业将达到7000家,怎么看?

 鲁先德:前期全国股转系统摸底结果显示,目前约有两千家企业已经确定想在新三板挂牌。新三板经过几年发展,已逐渐演变为券商的常规性业务。最终选择在该市场挂牌的企业达到多少家,核心在于该市场效益逐渐被广大企业了解并认可。随着新三板扩容,全国各地的企业认识新三板需要一个过程。总之,新三板目前仍处于初创期,其成长、完善还需要时间。现在主要的任务还是踏踏实实干活,在发展中解决各种问题。

 盈利模式需不断探索

 中国证券报:市场上对于新三板未来能给券商带来的利润贡献非常关注,给出的一些数字也比较乐观。新三板业务什么时候能开始盈利?

 鲁先德:创新业务是否必然带来丰厚利润?从长期来看一定是,但不一定是即期的。新三板未来收益率或许可观,但从行业角度来看最近一两年主要是完善发展期,还处于摸索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希望能形成业内比较认可的盈利模式,并且正常运转。

 目前,我们还是以创业心态来开展业务,希望能把基础打得更牢,使其成长空间更好。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也在不断发放调查问卷,对运行发生的情况进行总结完善。只要市场各参与方围绕“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这一理念,以开放务实的态度来推动场外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新三板今后的发展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中国证券报:未来新三板的盈利模式是怎样的?

 鲁先德:新三板和IPO业务相比,前者类似幼儿园老师,让什么都不懂的三岁小孩规规矩矩地听课,而后者则像高考辅导,帮助学生考上北大清华。显然后者的收益更丰厚也更荣耀,而幼儿园老师付出的可能更多,但收获的认可却更少。

 由于新三板挂牌企业普遍存在小而且不规范等问题,券商投入的代价实际更高,但挂牌环节多年以来行业的整体收益都不乐观,未来这一状态也未必有根本性改变。其核心问题在于客户融资规模以及支付能力都有限。所以,未来新三板的盈利模式一定是长线投资的产业链模式,即针对客户提供持续服务,通过时间换空间。

 目前,不论是经纪业务,还是IPO投行业务,实际都是传统的通道业务,价格均在不断下行。围绕新三板业务,券商的观念也需要更新。认识到在产业链的模式下,企业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券商在不同阶段提供不同服务伴随企业成长。挂牌、交易、直投等业务应看作可能获得的机会,而不应简单割裂成几个不同阶段来进行利润指标的考量,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持续收获。现阶段新三板收益的直接体现还是挂牌环节,证券行业对于新三板的盈利模式仍在不断摸索,证券公司内部管理机制也需要根据形势变化进行调整,这都需要时间来检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