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12月05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擦净信披“窗口” 杜绝内幕交易
郑洞宇

 □本报记者 郑洞宇

 

 在今年投资风险偏好提升的情况下,各种消息、概念和投资主题层出不穷,成长股演绎了一波又一波“鸡犬升天”的上涨行情。市场上跟风获利的幸运儿固然不少,追高被套者亦大有人在。业内人士认为,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方通过提前布局“有料” 个股赚取交易差价,众多个人投资者仍热衷于参与股市的击鼓传花“游戏”。不过,随着监管层打击内幕交易力度提升和稽查队伍扩军,借内幕交易“浑水摸鱼”的投机者最终必将坠入法网。如今,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均应高度警惕涉及内幕交易的违规行为,证券发行主体也应更加规范、真实、及时地做好信息披露以预防内幕交易发生。

 严打信披违规

 信息披露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情况的重要“窗口”,对于投资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一些上市公司存在的违规行为使这个“窗口”变得模糊,极大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信息披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内容不实,危害最大。这些不实的信息披露通常隐瞒公司真实情况,虚构利润,从而实现影响股价的目的。此外,一些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及时,导致普通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了解滞后于实际,往往也容易引发“打时间差”的内幕交易。

 随着监管层稽查队伍的扩军,今年信息披露违规受到严打。证监会公布的1-10月证券期货稽查执法情况显示,证监会受理的违法违规线索同比增加148件。沪深交易所报送以及公众举报是两个主要线索来源,占比分别为54%和25%,日常监管部门移交线索同比也有大幅增长。随着线索的增多,证监会的案件调查数量也大幅增长,新增内幕交易案件158起,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件66起,操纵市场案件19起,其他类型案件43起。

 去年底以来,证监会及时调整执法重心,加大对欺诈发行和虚假信息披露的打击力度。今年1-10月,立案调查46起相关类型案件,是去年同期的3倍,占立案总数的比例从15%大幅上升至33%。多项举措显示,监管层对于信息披露的问题高度重视,严打各种违规现象,未来信息披露的“窗口”有望擦拭得更加干净。

 防控内幕交易

 不规范的信息披露容易滋生内幕交易,在监管层严打违规行为的环境中,投资者应对内幕交易“红线”慎之又慎。今年多名基金经理因为涉嫌内幕交易被调查,一些上市公司也因涉嫌内幕交易被暂停审核并购重组。随着监管升级,所谓内幕交易的“金钥匙”打开的不是获取暴利的“金库”,而是牢狱的大门。

 一位机构投资者表示,防控内幕交易有很多细节问题值得注意。在海外市场,机构投资者对信息交流非常谨慎,自己持有的股票几乎不与同行交流,严格隔离外界消息,在投资上以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为主,避免在交易上出现让人误会的异常现象。注重投资合规、交易谨慎者通常长期业绩不俗,而希望借助信息优势投机取巧的人很难在市场上长期存活,一旦出现违规,其职业生涯基本就终结了。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应强化上市公司对于市场动态消息的披露规范,尽可能缩短从出现市场传闻到上市公司回应的时间区间。这一时间区间往往是对投机炒作最有利的阶段,知悉消息确实与否的资金可以借机影响股价波动,导致不了解实情的投资者追高买入或割肉离场。上市公司应及时履行信披义务,对重大传闻予以主动、及时的回应,严禁隔岸观火甚至煽风点火。

 不断擦净信披窗口

 信息的公开透明一直被视为证券市场发展成熟的重要条件。在信息披露真实、及时、充分的前提下,内幕交易将逐渐变得无利可图,而从公开信息挖掘优质上市公司进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从而分享上市公司的成长会成为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因此,证券市场的发展成熟需要不断擦净信息披露的窗口。

 某基金经理感叹说,现在投资主要赚取的是市场风险偏好变化的钱,就是赚取“击鼓传花”的钱,但投资者应该明白,这种模式意味着有人亏钱、有人赚钱,一个真正成熟的市场应当是赚取企业盈利的钱。

 制约机构投资者“赚取企业盈利的钱”的因素就在于信息披露的不规范。多年以来,上市公司各种财务造假、隐瞒经营状况的违规信披露导致一批又一批机构投资者“踩雷”,很难使机构投资者有信心通过持续不断地跟踪公开信息来长期持股获利。因此,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尽快肃清信息披露的污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