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12版:基金面对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长股投资并非行业性投资

 2013年,成长股成为创业板的代名词。但进入8月以来,成长股调整则成为悬在创业板之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投资界的恐慌如潮水一般一浪接着一浪,创业板越是震荡上升,大家的恐惧就越是强烈。

 然而泰达宏利投研团队却丝毫不受困扰。在掌管着3只基金的吴俊峰看来,成长股并不等同于创业板,也不是TMT和文化传媒,它是一个相对阶段性的概念,取决于行业需求的增长阶段。“任何行业只要策略得当,找到了新的需求增长点,就一定有成长股,且估值比较高。”吴俊峰说。他认为,对成长股的理解不能太狭隘,一些传统行业里的企业,如果符合产业结构升级方向、满足了人力替代需求,也能保证长时间的高增长。如十年前的汽车和工程机械行业,也曾有过需求高速增长的阶段,但是当需求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能变成一个纯周期企业。

 在这样的理念下,泰达宏利的成长股投资并非行业性投资。以吴俊峰参与管理的泰达宏利首选企业股票为例,其投资分散,既有服务类、环保类、新兴产业股票,有医药、乳制品等防守类股票,也有杰瑞股份等传统设备行业的股票。

 经过长期投资成长股的经验沉淀,泰达宏利团队在培养研究员寻找成长股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框架。据吴俊峰介绍,这一框架始于对中观行业的自上而下分析——判断行业周期是景气向上,还是爆发前夜;其次则是定义成长性,对不同类别的成长股“因材施教”。

 “比如医药行业,它正常的增速是每年20%-30%,而且持续性很好,我们敢于重仓;有些概念下的成长股,可能现在盈利不太好,但是行业增速属于爆发前期,未来空间很大,对这类股票,我们则是另外一套投资办法,因为短期没有业绩,可能少量参与,密切跟踪,如果真正需求爆发,那就会配得很多。”吴俊峰说。

 在这样的配置方法下,投资组合波动性减少,而少量配置短期没有业绩支撑的成长股,也不会错过爆发性机会。

 在这套研究框架的指导下,泰达宏利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形成共同语言,并相互理解。对比今年股票业绩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内部股基业绩差异最小的就属泰达宏利,其首末名之间仅有27个百分点的差异,即使是收益最少的股基,净值涨幅也有12%。

 不过,虽然研究团队目标一致,但也各有特色。和邓艺颖一起在泰达宏利工作了8年的吴俊峰表示,团队长期的合作和研究成果共享机制,使内部业绩的平均表现都很优秀。

 “对成长股的挖掘,你得从上到下了解供应链,包括客户都要了解,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单打独斗是不可能把所有行业都搞清楚的,于是分工成为必然。你擅长什么领域,那么就专注在那个领域,当然也不排斥成果的共享。”吴俊峰说,“比如我对医药没有邓艺颖熟,那么在配置时,我就会参考她的意见。而我熟的行业她也会参考我的意见,这就是互补和共享。我们每周都会有讨论会,大家把心得和新的跟踪情况进行共享,经过讨论形成结论,这样对股票的调整是很有帮助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