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8版:海外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电影人镜头下的危机
□本报记者 樊宇 华盛顿报道

 □本报记者 樊宇 华盛顿报道

 

 在金融危机五周年之际,华尔街和华盛顿的总结与反思之声此起彼伏,而一位电影人则用自己的视角把与危机相关的思考融进了一部名字叫做 “ Money for Noting” 的电影。

 最近这部电影陆续在全美上映,有人把它译为“印钞机”,实际上并不十分准确。这部电影把焦点对准了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美国央行——美联储,从百年前美国央行成立开始悉数美联储的政策得失。

 在这个有关美联储的“多事之秋”,这部电影的推出显得颇为应景。

 兼任这部电影编导和制作的人叫吉姆·布鲁斯。他用镜头向观众呈现了美联储过去一个世纪的历史,其中穿插了多位在世货币政策制订者和经济学家的口述经历,既有真人真事,也带有较为鲜明的主观色彩。这让人不免对镜头背后的这位创作者产生好奇,而实际上也正是有了吉姆的亲身遭遇,才会有这部影片的诞生。

 与其说吉姆是个电影导演,不如说他是个经济学书呆子。这位拍过“X战警”,得过美国电影学会最佳纪录片奖的导演,却对经济问题兴趣甚浓,跟朋友常谈论的不是好莱坞明星,而是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等经济学领域响当当的大家。

 吉姆曾经是一个在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时代跟风炒股的“散户”。1999年,他用自己当时手上仅有的1万多美元积蓄杀进股市,不久股市一路高歌猛进,吉姆的钱一下子翻了好几倍。初尝甜头的他忍不住想,要是能一直这么好运气,岂不是能赚个盆满钵满?而他的这种想法只是一个菜鸟级股民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吉姆也因为没有见好就收,挣到的钱如水中幻影说没就没,这段切肤之痛让他对金融市场有了一番深刻体会。

 自那时起,他开始时常留心财经领域动向,对知名投资者和非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深深着迷,并开始拜读晦涩难懂的经济金融书籍。他也逐渐对当时被奉若神明的格林斯潘主导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产生质疑。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好几年,吉姆就嗅到金融业中不祥之兆。本世纪最初几年,为使经济从互联网泡沫破裂的低谷和9·11恐怖袭击后的低潮中走出,美联储多次下调利率,此后美国股票市场上扬,房地产升温,乐观情绪重新抬头。然而,形势大好的局面下隐藏着的却是房地产泡沫的积聚和金融系统过度投机的风潮。

 吉姆从2006年开始撰写理财方面的建议,告诫亲朋好友要“系好安全带”,因为“许多资产都价格过高,一些可怕的前景将会出现。”他开始寻找那些杠杆率最高的金融机构,并卖空这些公司的股票。没成想,吉姆的警告后来变成了现实,他本人也从卖空操作中赚取了可观的收入。

 说来讽刺的是,吉姆正是利用这笔钱投资拍摄了“Money for Nothing” 这部影片。他希望借助这部影片,揭示美联储在经济涨跌中的作用,因为他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意识到,美国楼市泡沫从膨胀到最终破裂,仅仅是宏观经济系统问题的一个表象,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吉姆认为,正是美联储在2001年和2002年大举放松银根为此后的危机埋下了祸种。而当次贷危机如脱缰野马开始肆虐的时候,包括伯南克在内的美联储高层未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对市场发出预警。倘若美联储能早一点察觉到危机的降临,后来也不必为救市而如此大动干戈。

 影片中有句话引人思考。吉姆说,是美联储将美国经济带入泥潭,也只有美联储有能力拯救美国经济于水火。这在他看来,是最大的悲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