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观点与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8月29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立货币调节制度 提升监管透明度
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 蔡红标
(%)
(%)
2000年-2013年间年度GDP与M2增速
2012年1月以来银行间市场月度加权利率
注:2013年度为半年数据

 □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 蔡红标

 

 “钱荒”过去快两个月了,目前的反思集中在“金融脆弱性”方面。笔者认为,这并不全面。事实表明,这种看法对金融市场的复杂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对铁腕收紧流动性带给资本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缺乏应有的估计,更关键的是监管层与市场缺乏必要的沟通。应该说,货币市场生态已经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货币市场生态发生变化

 第一,央行收紧流动性的目标开始实现,资金利率因此出现实质上升。6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高达6.58%,比5月高出3.66个百分点;进入7月后,拆借利率仍为3.54%,同比高出0.76个百分点,比2012年5月-2013年5月平均2.65%的利率高出89个基点。时至今日,7天回购仍在4.06%-4.5%。可见,今年5月前那样的宽松日子在短期内很难再现。

 第二,机构心态发生重大变化,不安全感上升。关于6月资金市场究竟是“钱荒”还是“心慌”,不同的人可能感觉不同,有一点似可肯定,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等中小银行,除了法定备付金外,一定会大大增加其自有资金的比例,以应对或有的兑付困境。单纯从此角度看,资金的使用效率无疑会有所降低。当然,这种特别备付金比例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商业银行的杠杆比例,这自然是央行所乐见的。

 第三,资金市场的实际加息,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实体经济复苏。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但6月以来,由于资金市场的变化,企业贷款利率实际上在提高,即使央行放开了贷款利率下限后仍是如此。银行间市场的回购利率与SHIBOR是一脉相传的,而后者是银行制定企业贷款利率的重要参考,况且贷款资源在中国现阶段仍是稀缺资源。统计表明,商业银行的加权贷款利率二季度环比增加了2个基点。可见,回购利率的上升一定会传递到实体经济。

 建立货币调节制度

 笔者认为,应以制度或市场清晰的机制来调控市场,惟有如此,市场才能形成清晰的预期。如果我们的货币政策仅有“相机抉择”,而主要工具又以数量为主,那就如同站在金贸大厦的顶楼看着地面上的游泳池来开关水龙头。

 我理解,收紧流动性如仅用量化调整工具的话,理论上就是“量化收紧”(即QE的反方向)。那么,能否建立以货币政策委员会决议的形式,明确告诉市场下一阶段的原则倾向,如“鉴于种种原因,未来的6至12个月内,每月将回收流动性N亿人民币”?这样市场预期一定会改变,其经营行为也会自觉调整。

 此外,监管部门应把总量调控和专项业务调控区分开来。例如,M2过高,那么就降基础货币;社会融资过高,就调整债券发行利率或票据回购贴现利率;如果同业风险过大,银监会就可发文进行监管。

 由此引出,中国是否存在发行货币过度的问题。实际上,过去4、5年间,国际、国内对此的议论从未停止过。

 中国货币自2000年以来,至少有两次投放过度:一是2003年,当时政府对当年发生的“非典”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估计过于严重,导致当年M2增速高达19.6%,约为年度GDP的两倍;二是2009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当时国内经济出现较大困难。问题是,当年货币投放远超经济需求,当年M2增速竟然高达27.6%,约为年度GDP增速的三倍。如此超发货币为过去20年所罕见。不仅如此,2010年当GDP再次出现两位数增长,很大程度上出现经济过热或明显超出自然增长率的情况下,M2增速仍接近20%,是明显的滥发货币。

 从国际普遍公认的货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看,货币政策应在逆周期调节,即经济上升,尤其过热时应果断减少货币供给。因此,货币当局的政策失误是2009年用力过猛,2010年没有及时收紧流动性。今年上半年,经济复苏低于预期,在此经济弱复苏甚至全世界均担心中国经济下台阶之时收紧货币,显然时机不对。这不仅会伤害经济复苏,也会加剧金融市场的混乱与不必要的波动。另外,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否一定参考美联储,是个有待证实的命题。美国QE退出的主因是美国经济全面复苏,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周期中,其货币政策不同步是非常正常的,不必非得紧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必须承认中国货币超发,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增长是需要相应的货币增量支持。另一方面,对于决策者而言,鉴于目前经济总量、货币总量均已远超十年前,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或复杂性也远比十年前多。仅就货币政策而言,有一个问题亟待货币当局回答:如地方融资平台出现破产潮,将采取什么一揽子应急方案?是让商业银行自担风险,还是采取过去四大银行那样的AMC?是地方政府、国家财政及银行分担包袱,还是中央财政担保继续以新还旧?不管如何,一刀切或简单化的方案一定是行不通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