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期货大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8月19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智伟:期货资管首要“做大蛋糕”
□本报记者 官平

 □本报记者 官平

 

 自去年9月期货资管业务开始试点,期货公司便积极参与,并投入资金、人才、技术,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问题。兴证期货研发中心总经理郑智伟对本报记者表示,“‘一对一’模式极大地限制了期货资管业务发展,保险、信托、券商等其他行业也在涉足期货业务,只有把蛋糕做大了,分的人即使多,也会比原来分得更多。”

 中国证券报:目前期货资管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监管部门对期货资管限制较严,采用的是“专户一对一模式”,规定单个客户门槛为100万元,这些客观因素制约了期货资管的发展,兴证期货在这方面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期货资管?

 郑智伟:期货资管业务的推出,改变了期货行业的竞争格局。但是“一对一”模式的本质,与原有期货公司的经营模式相比,并没有很大改观。单一客户的资管模式,成本没有降低,所以要求客户资金较大,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期货资管的发展。

 与此同时,基金专户投资范围的放开,为期货资管行业引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今年通过基金专户发行的期货产品出现井喷态势。兴证期货积极跟进行业发展步伐,同时借助于母公司的资源优势,与投资团队、资金渠道、通道方建立良好关系,通过集合资金实现产品化,为客户提供各种风险收益比的产品,实现多方共赢。

 中国证券报:相比证券私募,期货私募基金阳光化之路起步较为艰难,为什么?期货私募要做大做强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

 郑智伟:期货私募基金的阳光化之路较为艰难,源于几个方面:一是行业发展路径;二是参与群体;三是社会认识与监管政策。从发展路径来看,期货行业早期经历了交易所遍地、小品种繁多的局面,因此交易市场混乱、庄家横行、投机盛行。这在世界各地来看都是一样的;

 但中国市场自此之后对期货行业监管特别严格,期货行业业务单一、品种推出缓慢,行业发展速度慢。这也影响了第二方面,即参与群体。从交易群体看,机构被严格排除在外,参与群体散户化;从从业群体来看,期货行业长期发展缓慢,优秀人才积累少。行业参与群体也反过来影响国内期货品种的定价权,期货更多的是投机品种,而非风险管理工具。

 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合力下,社会普遍认识期货行业风险巨大,监管层监管严格,品种推出缓慢。不过从2010年4月股指期货推出以后,这个市场有了明显的改观,政策、制度、市场对于期货行业的发展寄予厚望。

 期货私募在这个行业背景下,要想做大做强,既面临巨大的机会,同时也有巨大的挑战。机会来自行业扩容,品种丰富,社会参与群体增多,都给了期货私募制度性红利的机会。但同时,优秀人才的聚集将加速行业分化的格局,强者恒强,没有优秀的市场学习能力的团队将很快被市场淘汰。

 中国证券报:保险、信托、券商等多个市场都在“侵蚀”期货市场,并寻求与期货公司合作,在哪些方面有合作空间?存在哪些限制?政策上有什么需要突破?

 郑智伟:当蛋糕只有一勺的时候,即使分的人再少,最多也只有一勺可分。只有把蛋糕做大了,分的人即使多,也会比原来分得更多。期货市场对于各个参与群体而言,不能说是“侵蚀”,目前更像在做大这个蛋糕。在这个过程中,期货公司有先天的优势,对于投顾的合作、对于客户的教育、对于策略的认识、对于产品的风险把控,都可以与其他金融机构有很好的合作。

 目前政策对于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还比较多,例如集合信托计划仅能参与股指期货的套利和套保,保险机构还未能正式参与期货市场,券商也仅在自营方面限制较少。但从行业和时间的维度来看,目前政策已经有了较大的放松,金融自由化、市场化和混业的趋势较为明显。在目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金融机构利用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的需求会大大增加,期货品种的服务功能将体现得更加明显。

 中国证券报:做大做强期货资管,人才是关键,目前国内期货资管业务人才现状如何?应该培育这一块人才,你有何建议?

 郑智伟:期货资管人才并不局限于期货公司内,期货公司开展资管既可利用内部研发人员的力量,也可大力与外部头脑合作。总体来说,国内的期货行业因历史原因以及现有规模限制,整体的资产管理人才水平较国外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以程序化为例,国外CTA有60%以上采用程序化交易,且细节处理上已经较为完善。

 但国内的资产管理团队都较为薄弱,目前都还处在摸索和发展的阶段。当然,从对市场的理解程度来看,国内的团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后续的发展中,只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利用对市场的理解,就能建立持久的优势。

 另外,在渠道人员积累上,相较于其他金融机构,存在较大的劣势。期货资管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整个行业起步较晚,渠道人员的成长与进步需要时间的积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