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产业透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7月31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厌氧”与“好氧”之争

 尽管产业和公司前景均被看好,但于家伊坦承,由于餐厨垃圾处理产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业界对于成熟技术路线的争议声一直不绝于耳,这种争议集中于“厌氧与好氧孰优孰劣”问题上,而争议双方则分化为所谓“环卫口”和“农业口”专家上。

 据了解,目前国内外处理餐厨垃圾的技术路线有多种,其中最主流的是厌氧发酵制沼气及好氧发酵制生物肥料两项技术上。一直以来,厌氧发酵技术被认为是最成熟的技术而受到“环卫口”专家的集体拥趸,其最直接的证据是国外特别是德国的经验。在德国,餐厨垃圾制出的沼气,净化后并入燃气管道,另有车用燃气及燃气发电等多用途。截至2011年,德国厌氧消化沼气处理能力达260万吨/年,年发电装机规模达85MW。事实上,目前国内进军餐厨垃圾处理行业的企业大军中,九成公司也都采用的是厌氧发酵技术。

 在此背景下,主张采用好氧发酵技术生产生物肥料的“农业口”专家的声音相对弱势。在厌氧派眼中,好氧发酵最大的劣势便是投资成本过大及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按照“环卫口”专家提供的数据,厌氧和好氧在前端处理环节上的运行成本分别约为120元/吨和600元/吨,成本相差4倍之多。目前国内化肥行业已经多年发展形成传统固化的销售格局,制造生物肥料的公司如何挤进其中可能也存在难题。

 面对中国证券报记者提出的同样疑问,作为“农业口”专家代表的于家伊表示,现阶段由于好氧发酵工艺所添转化剂成本及处理过程能耗水平均较高,成本确实相对高一些。但不得不说的是,由于好氧发酵后期资源化产业链打通,加上好氧发酵无需后期有机沼液、沼渣(厌氧技术主要废弃物)的再处理过程,其中节约的成本如果放到处理加资源化全产业链中去考量,与厌氧发酵相差无几。于家伊表示,为了解决销售渠道问题,嘉博文近年来与国内最大化肥生产商中化化肥签订合约,嘉博文生物肥料利用中化化肥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已开始全面进入终端的果农、菜农群体,中化化肥则从中弥补了自身化肥产品序列中生物有机肥料品种的缺失。截至目前,嘉博文通过中化化肥取得的订单量已达5000吨。除此之外,嘉博文还与蔬菜之乡山东寿光等多地企业开始了搭建销售渠道的合作。“公司正在执行‘沃土计划’,生物肥料对于各地蔬菜瓜果产量及质量的提升已见成效,这种看得见的东西会让公司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于家伊说。

 事实上,业界对于厌氧发酵技术的质疑也一直存在。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固废处理行业沙龙上,引起与会专家热议的一大话题就是:在现有政府补贴水平下大规模地进行不经济的厌氧制沼气或者制造生物柴油的技术路径是否适合中国,仍待商榷。据与会专家透露,目前国内已投入运行的厌氧发酵餐厨处理厂大部分并未产出沼气,少数已产气的项目均面临着利用率低的问题,这与煤层气过去几年在国内的遭遇颇为类似。如此情况,大大影响了厌氧技术处理餐厨垃圾的项目投资回报。

 任连海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所谓厌氧与好氧之争,本质上并非零和博弈,在产业刚起步的阶段,不能一概而论。中国的餐厨垃圾有机物丰富度非德国所能及,从这一点上看,提取其中的丰富有机质也许更适合国情。

 争议之外,一个或许可以镜鉴的事实是,新加坡2007年开始建成运营的餐厨垃圾处理厂,引进德国成熟的厌氧消化处理工艺,规划处理规模800吨/日,但该厂仅仅运行4年就破产倒闭。任连海表示,这一案例目前留给业界的最大反思:一是厌氧发酵在德国的适用性并不一定适用土地资源匮乏的中国,二是厌氧发酵制沼气仍缺乏成熟可靠的商业模式。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