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财经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4月22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黑色一周”敲响基金风控警钟
余喆

 □本报记者 余喆

 

 从万家邹昱涉嫌违法违规被调查,到易方达马喜德被曝涉嫌职务侵占罪被提起公诉,再到南方基金因ETF换购问题被证监会处罚。上周可谓中国基金业的“黑色一周”。密集曝光的负面新闻暴露出基金公司风控漏洞,也给锐意创新求变的国内基金业敲响防范风险的警钟。

 三起事件分属不同领域,性质和背景都有差异,但都有前车之鉴。邹昱和马喜德所涉的代持养券等债券投资违规操作,早在2006年就曾让基金公司栽过跟头,当时一些基金公司甚至自掏腰包补上相应损失。ETF在申购赎回环节出现问题也非首次。2009年上海某基金公司旗下ETF就曾因申赎清单出现差错引发套利潮。就在本月初,另一家基金公司旗下ETF也因被借道换购美的电器,受到投资者广泛质疑。

 纵有前车之鉴,仍然重蹈覆辙,“黑色一周”折射出国内基金公司在风控方面存在漏洞。特别是在固定收益、ETF等基金公司创新的热门领域,往往暴露出风控问题,更值得深思。实际上,每一个风控漏洞背后,都隐藏着短期利益诱惑。在资产管理规模决定基金公司盈利的前提下,基金公司管理层通常将做大规模作为首要目标,风控往往让位于规模增长,这才导致风控漏洞不断暴露。

 先看债券代持问题。历史上货币基金曾因此触雷,但基金公司仍未吸取教训,扎紧这方面的篱笆,其中固然有债券投资多为对手交易,难于监控的系统性因素,但部分基金公司一心做高基金收益,扩大管理规模,恐怕才是对代持风险疏于防范的深层原因。

 ETF换购问题同样反映出基金公司在创新过程中忽视风控。近几年,国内基金公司在ETF创新上不遗余力,产品数量和类型呈爆发式增长,但基金公司的ETF管理制度和能力并未跟上,特别是在一些细节处理上明显存在漏洞,这才导致相关问题屡次出现。

 经过十五年发展,风控对基金业的重要性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公募基金需凭借完善的风控规避风险,赢得投资者信任,才能强化其大众理财工具的地位。另一方面,随着新基金法即将实施,国内基金业创新空间已打开,基金公司可选业务范围大幅拓宽,这既为基金业突破瓶颈提供机遇,也给基金公司提出更高风控要求。

 例如股权投资、通道业务等新业务领域,并非国内基金公司传统强项,不少基金公司既缺乏人才储备,更缺乏相关风控制度甚至风控意识。一旦发生问题,不但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甚至可能殃及池鱼,影响公募基金形象。从这个角度看,“黑色一周”如果能真正触动基金业,为全行业敲响风控警钟,对行业未来发展不失为一件幸事。

 ■ 今日视点

 Comment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