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期货大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4月08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找棉市的春天
□本报记者 倪铭娅

 □本报记者 倪铭娅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而郑棉甚至在春天还没来到的去年腊月就给市场带来春意。从2月初的18875元/吨起,两个月内上涨至20575元/吨的高点,郑棉便一直维持在相对高位震荡的态势。

 有分析认为,此次上涨是受经济复苏预期的带动;也有分析认为,此次上涨是市场对仓单不足的炒作。不论原因为何,此轮上涨不仅让市场提前嗅到了棉市春天的来临,同时加重了市场对今年棉市复苏的预期。棉花产业链上似乎正洋溢着复苏与希望。

 然而,当中国证券报记者带着棉市复苏的希望从北京南下山东浙江,在棉花种植和纱纺企业集中的地方却感受到了阵阵寒意。3月28日,记者在时隔一年半之后再度来到德州,距火车站20公里的一家纺织厂如今大门紧锁、杂草丛生。门口的保安告诉记者,去年春天,老板就把纺织机械全部卖光了,此后就没怎么来过。厂子招租快一年了也无人问津。

 上次偶遇老板,他在谈及卖机械的原因时感慨道,自己在纺纱行业打拼15年,厂子从十几人发展到近百人。但由于纺织行业门槛低、技术含量不高,最近两年来,大量纺纱企业扎堆涌入,加剧了企业竞争。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棉花价格大起大落,蚕食了企业利润,给企业造成巨大压力。外需的减少,下游需求的下降,导致企业开工不足,盈利空间日益萎缩。“最近几年,中游纺纱企业度日艰难——既受上游原材料价格的遏制,又受下游终端需求的掌控,一不小心就被‘憋死’,而自己正属于此类型。”

 离开德州,记者又来到被誉为“服装之城”的温州瑞安。阳春三月的温州同样寒气逼人。走在飘着毛毛细雨的瑞安莘塍工业园区里,伤感之情油然而生。

 “不是说欧洲经济已经复苏了吗?今年怎么就要两个柜,去年底不是还打算要五个柜吗?”还没走到浙江豪丰针织服饰有限公司办公室的门口,连珠炮般的几句话就灌入记者耳中。

 依然是不解和抱怨。公司董事长李明贵说,从年初开始就看到美欧和中国经济开始复苏的报道,但企业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年前提前20多天就放假,年后过了十五才开工,工人都到不齐。看到他们懒懒散散、不紧不慢地做着工,再想想订单下降、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经营压力,感觉企业像是失去了生命力。

 从北到南,似乎并未看到市场预期的棉市产业链复苏的到来。转眼已入4月,新年度棉花已陆续开播。棉市产业链能否借此踏春而来?从眼下的情况来看,显然更多的是一种奢望。不过,温州商会会长郑晨爱认为,这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统筹原材料生产布局,保持原材料价格的基本稳定;另一方面需要企业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全行业的转型升级,走出扎堆低端的泥潭。

 虽然春寒料峭,但春天终归是要来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