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01版:金牛基金周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4月08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券商资管未来胜负手在公募业务

 按照相关规定,证券公司将从今年6月1日起不应发起设立新的超200人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大集合”将被公募基金取代。而证券公司申请公募基金业务资格需要符合的条件是,具有3年以上证券资产管理经验,资产管理总规模不低于200亿元或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不低于20亿元。笔者认为,这一条件并不苛刻,相当数量的证券公司都能满足这一条件。但在近期的调研中笔者发现,一些券商的资产管理部门对此似乎并不热衷。

 部分券商资管认为,发行公募基金降低认购门槛,增加了客户营销服务难度,同时公募基金信息披露更加严格,另外需要加强公开的营销宣传,这让不少奉行“沉默是金”的券商资管人员一时间也很不适应。在他们看来,其原来的资管业务优势都将不复存在,而一些公募基金所处的困境也让这些券商资管人员知难而退。

 显然,困难与担心林林总总,但相对于公募基金业务为券商资管打开的广阔“钱”途,均在须克服之列。券商集合理财门槛一般为5万或10万元,相对于公募基金的1000元门槛和阳光私募或基金专户理财的百万门槛,券商大集合一直都处于“散户买不起、高端客户看不上”的尴尬地位。而降低了客户门槛之后,券商资管的客户定位更加清晰,如果能拿出过硬的业绩,再加之能像公募基金一样公开的宣传推广,其业务规模有望迅猛增长。从这个角度讲,券商资管未来的胜负手就在公募基金业务。如果沿用老习惯,运作不公开透明,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输给那些心态开放、能迅速抓住机会的券商资管。

 不过,券商资管拓展公募基金业务还需要认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能否建立起基金公司的组织架构与经营文化。基金公司是一种独立的法人,内部从上到下都是以基金的业绩为导向,外部则得到诸多券商的研究支持。从成功基金公司的经验来看,这一点尤其突出。而券商的资管业务更多时候是以庞大券商系统中一个部门的形式存在,其独立性并不明显,而研究方面的支持则显得有些单薄。近期在与券商人士的座谈中,多位高管也反复强调了这一点:为什么控股的基金公司比股东的资管业务规模大很多?他们希望借助拓展公募基金业务推动资管业务的转型;二是在公募基金发行比较容易、竞争相当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做到不完全依靠单一券商,尽量拓展新的销售通道,这也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建树究竟有多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