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16版:本周话题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3月18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谨防竭泽而渔
□本报记者 江沂

 □本报记者 江沂

 

 在新一轮股基发行潮中,记者见到不少被视为“业内潜规则”的故事一再重演——明星基金经理成了空中飞人,根本无暇顾及原来管理的老基金;双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以明星为宣传亮点,但实际管理基金的却是刚获得资格的新人;新发行的基金与老基金风格及投资主题几乎一模一样,基金公司坦陈就是为了“拷贝成功”……

 很多时候,记者脑海里浮现的是这样一个词:竭泽而渔。尽管投资收益不可捉摸,但复制要趁早,趁着上一年排名新鲜热辣,将基金经理的个人品牌最大化。但眼前闪过的一张张疲惫的脸总让我不禁要问,过度透支,会不会最终毁了这个品牌?

 在采访中,很多基金经理并不抱怨“空中飞人”的生活,抱怨的是与投研无关的琐事分散了精力。他们在成名之前,很多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有些人一年有三分之二的工作时间都在路上,但成名之后,拿着一份PPT全国巡讲,却没有时间去调研和充电,常令他们莫名的惶恐。“我们对基金的老持有人是有感情的,他们中很多人是从一开始就认购的,低位时也没有赎回,持续营销之后又有好些打钱进来申购。要是让他们亏钱了,我睡觉都不安稳。”有基金经理私底下告诉记者,2008年一次大规模的持续营销后迎来市场大跌,他有段时间寝食不安,白头发一下增添了很多。

 成功到底能不能复制?的确,在A股市场上,一些优秀的基金经理长期业绩领先同侪,给基民带来了优良的回报,但不能忽略的是,公司品牌、投研体系是他们成功的坚实支撑,个人的勤奋和不断钻研是重要的辅助条件,另外,投资还需要讲点灵感,而灵感往往来自良好的心理状态。从目前来看,成为明星基金经理后,公司资源在增加,但若花在钻研本职工作的时间减少了,或频频分心,原有的投资习惯有可能被改变,心理状态也会随之改变。而心态一旦变了,有些人就再也难以找到投资灵感,这是相当部分明星基金经理后续业绩不佳的重要原因。所以,如果给这些明星基金经理不断地加码,甚至以配合销售的名义透支他的品牌,最后的结局有可能是双输——原有的基金业绩辉煌不再,新管理的基金业绩也难有起色。这也是相当部分基金公司关于业绩的宣传总是很短命的原因。

 至于明星基金经理仅挂名不操作的现象,记者认为更不能作为潜规则一直存在,这不仅增加了基金业绩的不确定性,对于实际管理者也是非常的不尊重。希望基金公司改变这一规则,也呼唤相关部门对此严加管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