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1月23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首席经济学家卫保川
周期有机会 消费将长牛

 卫保川在“梦想的力量·梦之蓝 中证金牛会”齐鲁证券济南专场上发表演讲时表示,开始于2009年中期的三年多指数熊市,本源于经济从2010年初开始的持续下滑和流动性的持续紧缩,是一种典型的戴维斯双杀。而本轮经济的持续下滑,暗含了中国已经出现经济增速必然下一个台阶的大拐弯。但经济目前出现了向上的小拐弯,L底已经出现,但V的右侧高度有限;股市面临长期下跌后的反弹,二季度之前股市向下的系统性风险较低。

 他表示,中国经济最大的影响因素在于投资,12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36万亿,其中占比最大的是第二产业的产能投资和第三产业的房地产投资,两者合计占到了投资总额的60%,其中制造业投资又占到了超过34%。12年房地产投资的典型特征是地产商的钱多、地少、结构分化。钱多地少是因为销售额呈现为正增长,而买地支出下降;但由于一线城市的限购,过去地产商在一线城市购地较少而在三线城市购地过多,目前的结果是结构分化——一线城市价格上涨,而三线城市购买能力不足、移民人口缺乏,销售形势并不乐观,价格出现滞胀。因此,13年的房地产投资会呈现逆转,一线城市加快,二三线城市减速,两者综合考虑,投资会增长,但是不会太强烈。针对新型城镇化对于投资的拉动,他表示了谨慎:基于工业化已经处于高速发展的后期阶段,劳动力人口已经达到峰值,因此以工业化为依托的传统城镇化增速可能步入到一个相对价低的阶段,而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农业已经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这意味着政府非投资性支出的增加。

 对于产能投资,他认为中长期可能面临下行的风险。2004年至2011年,产能投资持续超过了工业销售收入,年化超越5.3个百分点,表明投资效率和产能利用率都在持续下降,在财务报表上表现为总资产收益率的持续下降,而要加大杠杆以阻止这种下降,目前企业的负债率水平又在高位。自2011年以来产能投资增速的下降一直持续,截至去年底累计增速已经接近于历史最低点——22%,即使这个最低的增速也易跌难涨。

 去年9、10月份以来,去库存的结束投资带动了经济的企稳。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库存的增长速度始终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但是从去年的9月份可以清楚地看到,库存增速开始低于销售增速,至12月份工业销售的同比增长达到15%,而库存同比仅为8%。展望未来,从全球来看,13年的经济形势相比11年-12年要相对稳定,大宗商品的价格形势可以谨慎乐观,因此生产资料价格不会下跌,因此主动补库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知道,被动库存是有生产而没有销售,成本已经计入而销售回款缺乏,往往此时又伴随着价格的下跌,因此,企业利润会大幅度下滑。13年发生的情况正好相反,企业利润的增长会超越生产端的增速。从逻辑和实证的分析都表明,库存周期是企业利润的放大器。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统计数据显示,作为观察经济走向的一个重要指标,12年下半年需求端(消费、投资、出口的名义值加总)的增速始终快于生产端(以工业增加值替代)的增速。如果需求端保持这速度下去,生产端一定会缓慢上升的,底部已经出现了。

 卫保川同时指出,从长期来看投资的恢复幅度不会太大,消费长期看好,出口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相比2011年、2012年,美国和欧洲的问题变得明朗和相对健康健康,2012年12月份的出口增长是符合逻辑的,所以出口会好一点。

 市场走势,卫保川认为,保守地看,从去年12月初开始的行情,一直到2013年的一季度应当看好一点,全年也不存在趋势性的下跌。但从长期看,综合指数没有太大的空间。他分析,从长期看,经济增长空间不会太大,从今年的七点多到明年的八点多,超过8.5%较难,因此经济是一个持续的弱复苏。上市公司业绩增长速度在10%左右,这样的业绩增长不太可能推动一个大牛市的产生。但是由于经济坏不到哪里去,所以也跌不到哪里去,没有跌的空间,这时候会产生非常强烈的题材、成长这类股票的投资机会。

 卫保川指出,决定股票估值的是流动性,也就是由此决定的利率水平。随着投资增速的长期放缓,利率短期走平,长期走低,稳健类的股票会获得很高的市盈率。他认为,宏观经济已经产生向下的大拐弯,随着投资高增长的结束,中国未来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资金密集型产业高速发展阶段结束,资金一定会大幅宽松,利率水平一定会大幅下降。低增长、缓慢降低的通胀、长期的低利率水平是未来大概率的宏观搭配。投资增速降低、消费比重上升将会使不同的行业出现巨大增速差异,因此战略上做多消费类股票和不同行业中的好公司,结构性牛市以后会展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