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04版:本周话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1月21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赔本赚吆喝的尴尬

 在过去的三年里,新基金发行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投资者信心却不断跌落,大量的“迷你基金”由此诞生。

 业内通常将资产管理规模在2亿元以下的基金称之为“迷你基金”,因为这类基金已经逼近《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所规定的5000万元清盘红线。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基金业已有261只基金成为“迷你基金”,占全部基金数量的两成以上。其中资产管理规模低于1亿元的就有120只,甚至有5只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已落入5000万元的警戒线以内。虽然根据《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只有连续20个工作日资产管理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才会清盘,给了基金公司一定的操作空间,但这种现象已然为基金业敲响了警钟。

 “监管层去年底明确提出鼓励建立基金退出机制,正是看到了‘迷你基金’数量激增对基金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基金公司维系一只‘迷你基金’的成本越来越高,已经到了不得不控制的地步。”上海某基金公司高管表示,“业内也在反思,既然‘迷你基金’退出势在必行,长痛不如短痛,今年应该就会有基金公司主动清盘或者合并旗下‘迷你基金’,减轻公司的经营负担。”

 该高管所指“迷你基金”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从基金公司运营的角度考虑。据了解,在银行等销售渠道不断提高尾随佣金等各项费用的比例后,新基金发行的成本与日俱增,加上后期的基金经理人力成本和其他运营费用,一般而言,如果新基金发行后的资产管理规模不能保持在10亿元左右,将很难为基金公司带来盈利。而资产管理规模在2亿元以下的“迷你基金”由于逼近清盘线,基金公司还常常要为防止清盘而额外支付帮忙资金的费用,自然普遍成为基金公司的亏损大户,也因此成为诸多基金公司期望减负的首要目标。只不过,考虑到“迷你基金”清盘对基金公司形象的负面效应,至今尚未有一家基金公司敢于主动迈出这一步。对此,该高管表示,在监管层明确鼓励后,权衡维系成本和“面子”的利弊后,极有可能出现首个吃“螃蟹”的基金公司,并因此引发其他基金公司的竞相效仿。

 事实上,即便没有监管层的明确鼓励,新基金审核取消通道制的改革,也将成为结束“迷你基金”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

 老王认为,在新基金审核实行通道制时代,“迷你基金”存在的另一重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基金公司抢占产品申报的通道,令基金公司以更快的速度完成产品线的布局和产品创新的落实,这也是基金公司容忍“迷你基金”大量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取消通道制后,基金公司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和需求来自主决定基金发行的品种与数量,这导致“迷你基金”的这一重生存意义消失,基金公司对“迷你基金”痛下杀手的概率也因此大大提高。

 “当基金公司可以自主发行产品后,对现有产品的调整和洗牌势在必行。而无论是在盈利性上,还是市场形象上,‘迷你基金’显然都处于劣势,毫无疑问会成为调整和洗牌的首要目标。”老王说,“不过,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即‘迷你基金’的退出并不仅仅是为了甩包袱,它还代表着基金行业在产品大跃进后必然迈入结构性调整时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