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前沿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多举措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建立和完善超越地方利益的区域协调机制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一种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协同发展机制和制度框架,实施跨区域协调操作。在目前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的情况下,特别需要建立一个超越地方利益、有调控能力的协调机构和组织运行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各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规模与结构等进行科学引导和有效约束;推进各区域协调互动,建立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信息沟通平台和高效的物流网络系统;打破市场分割,建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大市场,实现在各区域之间资源流动与优化配置。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要素流动方面模糊各区域的行政区划界限,培育密切的区域空间协同关系,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推动各区域走协同发展的道路,发挥全国经济的整体优势最大化。

 2、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首要目标,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国土面积广袤、发展差异巨大的国家,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在短期内难以缩小,但为各地区居民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则是有可能、有条件实现的,通过为各地区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为劳动力的区际流动创造条件,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有效手段。当前要重点提高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有利于劳动力流动的人口管理和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少数民族和边境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在确保义务教育数量的同时,大幅度提升质量。应继续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差距,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提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增加服务内容,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3、引导产业从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

 产业转移是企业的自发行为,受市场规律的支配,但政府可以科学地运用产业转移的规律,吸取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和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产业有序转移,避免产业无序转移所造成的弊端,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当前,我国东部发达区域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趋势已经初步形成。建议加强协调,做好组织对接。鼓励东西部省区之间设立产业转移及对接协调机构,建立稳定和高效的操作协调机制,定期不定期加强协调与沟通,促进东西部省区间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接,使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成本更小、代价更低、周期更短、效果更好。二是深化改革,为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环境。中西部地区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与管理方式,提高政务服务的透明度和效率,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同时要制订促进本区域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三是加大投入,完善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为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提供良好硬件环境。四是限制污染企业的转移,强调在转移过程中引导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减少对转入地的环境污染,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4、完善区域协调的市场机制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在于区域规划的多少以及区域特殊政策的博弈,更需要在完善市场机制上下工夫。实际上,不少经济转型成功的国家,并没有推出太具体的区域发展规划,只是提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和非歧视性的人口流动保障,从而达到经济集聚、地区协调发展,如德国汉堡的人均GDP超出东北部落后地区两倍,但两个地区的福利却没有差异,人均收入水平也相差无几。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须以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消除制约地区比较优势发挥的行政体制障碍和不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最大程度上发挥不同地区所具有的要素禀赋、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构建区域间合理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实现全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目前,一方面要纠正要素价格扭曲现象,用价格杠杆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总财富增加。另一方面要正确应对生产要素供需的结构性变化,各地应遵循市场规律,利用不同地区对要素需求的差异,拓展地区间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空间,引导和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执笔:胡少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