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券商年度策略之“策略”
□本报记者 蔡宗琦

 □本报记者 蔡宗琦

 

 又是一年“策略季”,你方唱罢我登场。

 进入年底,“策略季”开场,这是券商分析师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熬夜加班,推掉应酬,错开调研,为的是准点献上年度研究报告,关乎股市涨跌策略预测更是各券商年度研究报告的重头戏。

 “前几年开策略会的固定套路是推荐‘十大金股’,再圈出一个预测的点位区间。每到第二年底,就有媒体给我们算账,看谁预测靠谱、谁不靠谱。”曾在某大型券商做策略研究的一位分析师坦言,近几年行业研究员的压力与日俱增。

 这首先体现在撰写研报的难度加大。近年来,“研报门”新闻层出不穷,卖方业务竞争激烈,不少研究所的内部审核层层加码,不仅要严防低级错误,也要堵住高级漏洞。上海一家研究实力强大的券商透露,公司内部对研报最首要的要求是“宏观、策略及行业判断之间必须逻辑统一”。哪怕猜错,不能错猜,怕的就是自家分析师的观点打架,不能自圆其说,其年度报告更是再三审查。

 近年来,券商对行情的预测被很多投资者看了笑话。去年底,券商几乎全面看多今年行情,结果市场迎来又一轮下跌。正因“年年猜、年年错”,在券商研究团队里,策略分析团队的压力更大,前述分析师所在团队就因某年度预测成绩不佳而被迫调整多位策略分析师的岗位。

 与大券商苦苦寻找逻辑的套路不同,一些中小券商的生存之道是亦步亦趋。

 “你知道XX券商策略会哪天开吗?怎么看市场?”进入“策略季”后,北方某中小型券商策略分析师便在聊天工具上四处搜寻大型券商的策略会信息。他透露,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策略会时间撞车而流失参会嘉宾和客户,另一方面是为了及时掌握同行动向。“如果中信、申万和中金这几家大券商的结论和逻辑比较相似,我们也不会偏离太多。”

 在他看来,与主流观点唱反调绝非明智之举。“如果贴近主流观点,即使最后看错,来自公司高层和客户的压力也会小一些。”当然,并非每家券商都适用这样的策略,某中型券商曾给出与同行大不同的策略观点,一时引发热议。“这需要策略分析师在研究所内部有话语权,或者已在市场上打拼多年。现在每家券商都在打造研究团队品牌,个人想标新立异的难度越来越大。”

 面对媒体和客户的质疑,不少券商只好随行就市,迎合市场和客户,这一点在市场突发涨跌时尤为明显。

 大盘上周触底反弹,连续多日放量上涨,令近期披露策略的券商“几家欢喜几家愁”。坚持多头策略的某券商兴致颇高,在策略会前密集发布看多报告,再三向客户强调其策略的一贯性。另一家态度谨慎的券商很挠头,被迫修正观点。某市场人士表示,券商“多翻空”或“空翻多”的情况平时并不少见,但在“策略季”左右摇摆却很不明智。当市场大涨时,就算极度看空,也不能把话说得太绝对,以免断了后路。

 券商像这样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的例子不少。几年前,一家大型券商的策略已确定看多来年市场,研报也已完成,研究所正积极筹备策略会并印发策略报告,市场却出现大跌,市场观点分歧加重,分析师只好连夜修改策略观点,加入更多的“悲观”论点以迎合客户口味。另一家中型券商更不凑巧,在策略会当天,分析师看空大盘的演讲尚未结束,大盘就迎来反弹。在晚间的答谢宴上,其首席策略分析师大为抱怨行情“不给面子”。

 一些“擅长逻辑”的券商甚至不再直接抛出结论。深圳某私募公司的研究员每年都要搜集几套券商研究报告进行对比。他向中国证券报记者抱怨:“券商再三强调,现在读研报要更注重推导逻辑而不是结论,但我们每天要面对这么多报告,给出一个核心结论才能吸引我们往下看。如果先堆砌一堆复杂、专业的术语,最后推导的结论是市场走势将很复杂,这样的研报有什么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