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商品/期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跌之门即将开启
□光大期货研究所 孙永刚

 □光大期货研究所 孙永刚

 

 近十年的黄金走势不断上行,给了投资者一个错误的讯息,那就是金价只会上涨不会下跌,偶尔的大幅下挫也仅仅是多头资金获利回吐。情况真是这样吗?回答是未必。其实就在不久前的1980-2000年,黄金就一直处于熊市结构周期,从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属性来看,黄金价格的下跌并不会让人难以理解。

 黄金就是全球金融水位的浮标,也就是说,流动性才是黄金价格上涨的真正动力,而黄金是以美元标价的,世界美元水位的源头是美联储,因此美联储的资产负债情况将决定黄金的真实价格。2008年美联储资产为9000亿美元,当时黄金的均价为650美元/盎司;2011年美联储资产上涨到2.7万亿美元,上涨了3倍,而黄金最高价来到了1900美元/盎司,同样也上涨了3倍。当然,至此之后黄金便开始下挫,至今也再未回到那样的高点。其实反映全球货币超发的通胀水平最好标的并不是各国的CPI或者PPI,而是全球大宗商品指数,其中CRB指数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CRB指数是一个可以剔除个别大宗商品供需基本面影响的全球大宗指数,而CRB指数和黄金的高度相关,也同样印证了黄金是衡量全球金融水位的浮标。

 美元黄金“跷跷板”

 自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国放弃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较关系之后,黄金与美元就形成了独特的周期特征。自此美元出现了10年下跌5年上涨的周期,而黄金则出现了10年上涨5年下跌的周期。2012年-2013年,历史的轮回又一次恰好的相遇,美元或许将引来下一个5年的上涨周期,而黄金或许在未来20年的下跌周期。

 黄金是纸币坍塌下来的最后底座,是一个国家、社会最后的信用基础。自从进入纸币信用时代,黄金就已退出了流动和支付的市场,不过作为价值尺度却从未改变,在信用货币时代黄金便是货币超发的对冲工具,是衡量全球金融水位的浮标,然而信用货币的种种便利在繁荣经济的同时,也将政府的超发欲望无限的放大,不过任何事物都是有限度的,货币超发同样如此。在纸币没有被人类完全摒弃的情况下,黄金还不会完全脱离其货币超发对冲的使命,自然也不会出现无限制的上涨。

 紧缩货币成必然

 市场对于黄金未来无限的期待其实来自于政府无限货币超发的预期,可现在全球政府已经达到了资产负债表的上限,从经济周期上来看,紧缩货币将成为一个必然。现阶段市场最为关心的莫过于美国财政悬崖能否有效规避,财政悬崖对于黄金价格的影响无疑是负面利空的,因为黄金价格的主导因素也是来自于基础货币的对冲,而政府的货币政策将主导基础货币的多寡。由于财政悬崖将使得货币收紧,因此将使得黄金持续承压。美国大选之后,奥巴马政府先是透露出了对于财政悬崖的乐观信号,使得金价有所上涨,可后来两党间的博弈固化在细节之上,距离奥巴马承诺在圣诞节之前达成协议的日期还不到两周了,时间略显紧迫,而黄金也将在这一题材下不断震荡。

 奥巴马的最终目标是在保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削减财政赤字,从民主党对美国最富有2%的高税收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减赤和转移支付的决心,这对美国经济绝对不能说是坏事,不论未来是否出现财政悬崖亦或是债务上限,美元都将是一个相对强势,而贵金属将实质利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危机的一个本源在于全球财富的极端分配不公,由于资产泡沫的破裂使得财富集中到了少数利益集团之中,这些利益集团成为了世界经济的债权人,中央政府一直跟随供给学派和凯恩斯理论从事经济刺激,寄希望于扩大政府资产负债表来推动经济增长,进而最终降低政府的资产负债率(负债/GDP),可现阶段政府的资产负债率已达上限,继续扩张财政及货币已经失效,可行的方法或许就是增加富人税收平衡财富分配,在政府降低资产负债率的同时让资产价格下跌,进而使得企业产生利润空间,让经济可以正常运转。

 这样的逻辑在于民众的收入只有通过两个途径:其一是工资收入,来源于企业盈利;其二是政府福利,来源于政府的转移支付。现阶段全球经济财富分配极端不平衡,并且政府的资产负债率已经飙升至100%以上,原有的凯恩斯和货币学派主张无法改变经济的命运,而企业也不会增加投资,更不会增加就业,这个时候就必须政府通过向富人增加税收进行转移支付,让穷人不至于没有生活依靠,进而降低自身的资产负债率,同步的收紧货币,让资产价格下挫。

 企业的盈利其实也是来自于两个部分:一是销售价格的上涨,二是成本的下降。如果全球资产价格重心下降,那么企业将重新打开利润空间,从而产生扩大规模进行投资,并且增加就业、提高工资最终达到消费增加的目的,让经济进入可运转的模式之中。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黄金的牛市基础恐怕已经不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