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16版:私募基金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小私募弱市面临生存大考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许付漪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许付漪

 

 在这个阳光私募的冬天里,大私募相对好过,而众多中小私募的生存状况堪忧。

 大私募和小私募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进行划分,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产品发行数量来大致观察。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了各家私募公司发行的传统的非结构化阳光私募(下称阳光私募)的数量(包括已停止运行的和持续期内的),自从2004年赵丹阳发行第一只产品以来,共有419家私募公司通过信托平台发行了993只阳光私募,其中过半私募仅发行了一只产品,16.67%的私募发行了两只产品,8.05%的私募发行了3只产品,发行3只以上产品的仅占18.97%,不到两成。如果从产品发行量来看,发行产品量在3只之内的超过八成。相较重阳、朱雀等大型私募,这类产品发行较少的中小私募生存状况迥异。

 以产品发行量仅为1只的小型私募为例,这类私募大部分成立于2010年和2011年,其中2010年是一个发行的峰值期,全年共成立了66家私募公司。阳光私募自从2008年面世以来,凭借其在熊市的优异表现而戴上了神坛的光环。绝对收益的神话吸引着投资者不断将目光转移至这块新兴的投资领域。需求的扩大,再加上市场经历了2009年的回补之后表现出来的希望,都刺激着阳光私募的发行在2010年和2011年进入了一段火热期。不过,去年的下跌让许多私募措手不及,没有经历过熊市的新玩家纷纷遇到了市场入冬的大考。政策的收紧以及市场持续下行,都考验着这些新私募的操作能力以及风控水平。

 集中发行使得私募收益情况不乐观。如果根据这些基金的最新净值来计算其平均累计业绩,仅发行1只产品的私募平均累计收益为-12.52%,发行2只产品的私募平均累计收益为-12.11%,发行3只产品的平均累计收益为-0.14%。如果按照发行基金量来看,在仅发行1只产品的196家阳光私募中,有148家没有取得正的平均累计收益,占比75.51%,在发行产品数量为2只的58家阳光私募中,这个比例为75.87%,而发行产品数量为3只的28家阳光私募中,这个比例虽有所下降,但依旧徘徊在67.86%。总体来看,有近七成的中小私募,自成立之日至最新净值日的区间内没有取得正的平均累计收益。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样的收益无疑是很难受的。但在弱市之中,难受的不仅仅是投资者,这些中小私募的日子也不好过。

 对于阳光私募来说,如果没有取得理想的收益,不仅仅会承受来自于投资者的巨大压力,也很难取得相应的业绩提成。一般来说,阳光私募的收入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为管理费的收入,另一部分则为净值创新高之后的业绩提成。管理费的收入一般仅为管理资产的2%上下,而这中间必须刨去信托管理费、托管费等银行和券商渠道费用,私募一般只能拿到0.5%左右的管理费。这对于阳光私募动辄百万元的运营成本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对于阳光私募来说,若想生存下去,业绩提成就是其能否存活下去的关键。如果对于这些基金按照最大净值日与成立日期的累计净值以及市面上较为普遍的20%业绩报酬费率来估算平均业绩报酬,则产品发行量为1只的阳光私募的平均业绩报酬为3.39%,产品发行量为2只的阳光私募的平均业绩报酬为3.72%,发行3只产品的平均业绩报酬则为6.81%。如果再将这些收益摊至每年来估算一个平均年化业绩报酬,则每年能提到的报酬就更少,产品发行量为1只、2只和3只的阳光私募的平均年化业绩报酬分别为1.56%、2.06%和2.03%。这样的报酬率对于阳光私募来说,要生存下去可谓举步维艰。

 现在市场正行进在一个相对谷底的地位,此时对于投资者和私募公司而言都是一重考验,如果经受不住,那么微薄的收益不仅难以支撑公司的正常运行,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而且会进一步影响公司的业绩。尤其对于这些发行量较少的中小私募来说,承受的压力是双重的,虽然信托账号的打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低阳光私募的成本,但对于阳光私募来说,业绩才是取胜的王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