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8版:海外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08月25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奥林匹克过度商业化之忧
□刘洪

 □刘洪

 

 在1984年之前,国际奥运会是许多城市的烫手山芋,欢天喜地地办,惊天动地地亏。以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为例,当初蒙特利尔市长夸下海口,称举办奥运不会有任何亏损,但事实却是:直到2006年,蒙特利尔人才偿清了所有奥运债务。

 奥运与商业的深度结合,让沉重的负担渐变成赚钱的良机。转折点就是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通过压缩开支和一系列商业开发,洛杉矶最终获得超过2亿美元的盈余,这也是1932年以来首届真正盈利的奥运会。也正是受此鼓舞,既要经济效益又要政治和社会效益的世界各大城市,将申办奥运变成了一场激烈的国际竞争。

 但商业对奥运会的过度渗透,也在悄然改变奥运会的形象,进而挑战奥运的商业伦理底线。

 以这次伦敦奥运会为例,VISA卡是奥运赞助商,在场馆集中的奥林匹克公园,笔者看到,只有VISA卡的信用卡才能使用,万事达卡或者中国的银联卡,统统无法使用。而在欧美,信用卡是人们消费支付的主要形式,不少人只有VISA卡或只有万事达卡。许多已完成商品选择却无法支付的西方人一脸愤怒,商店职员也只能无奈摇头。

 在奥运村一纪念品专卖店柜台前,还特意摆放有一张“我很自豪只使用VISA卡”的广告牌,一个颇有怨气的顾客问工作人员:“我们这么多人没法支付,你还认为自豪吗?”小伙子如实相告:“这是他们(VISA)的广告,我已经被诘问很多次了。我们也申请改变,也没办法,你说我们会自豪吗?”为平息顾客的愤怒,他当着顾客的面,迅速将这个广告牌拿到了柜台底下。

 类似争议,并不只针对VISA卡。企业为奥运付出了巨额赞助,投桃报李,奥委会则给予它们近乎垄断的排他性特权。不仅在奥林匹克公园,在其他奥运场馆方圆1公里的范围内,包括自行车和马拉松比赛沿线2米范围内,都成了“独家品牌区域”。

 在笔者见过的各种奥运门票上,都印有可口可乐、通用电气、麦当劳、松下、宝马等大公司的标牌,这些公司即属于全球赞助商,价格至少是1亿美元。在比赛间隙的赛场大屏幕上,也时常出现赞助商的软广告。甚至在奥运开幕式上,一辆MINI小汽车就驶上了中心舞台。尽管组委会的说法是,MINI代表着英国的汽车文化,但没有母公司宝马公司的广告费,MINI也不可能得到这个深度插入式广告的机会。

 极端的例子还有不少。麦当劳是赞助商,据说最初所有奥运场馆都差点禁止其他任何商家卖薯条,最终有人辩解,薯条配炸鱼是英国传统美食,这样搭配卖的薯条方才获得放行,但也就局限于搭配炸鱼的薯条。当BBC一主持人询问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时,他穿着印有百事可乐的衣服,能否进入比赛场时,后者一度这样回答:“不,你可能还真进不去,因为可口可乐是我们的赞助商……”

 赞助商第一,似乎符合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但这些行为无疑也激起了很多人的反感。以至于被认为是“奥林匹克商业推广之父”的前奥委会品牌推广部主任迈克尔·佩恩批评说,伦敦奥组委此次走得“太远了”,不仅损害了奥林匹克的声誉,而且,如果这种僵化举动损害了小店主的正常生意,实际也并非赞助商所乐见的。

 外界的反感和指责,迫使国际奥委会不得不软化立场。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后来回应说,对赞助商利益的保护,也不能太过分,标准是“平衡且合理”,至于穿百事可乐T恤能否进赛场,这种个人行为应“尊重常识”,不应受到干预。但他也强调,“没有对赞助商利益的保护,就没有赞助商;而没有赞助商,也就没有奥运会。”

 在过去20多年中,商业与奥运已经密不可分,正如罗格所说,现代奥运会的庞大规模和开支,没有商业开发,奥运会基本不大可能举行。但过度的商业开发,过于武断的独家经营,却难免会让人产生垄断的联想,进而对奥运的公平性产生质疑。这种质疑,将可能使奥运魅力褪色,并成为奥运可能衰败的命门所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