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机构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08月23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股市仍低迷 基金欲降佣
券商分析师行业加速挤“泡沫”
机构市场扩容蕴藏“钱途” 做空机制倒逼转型
朱茵
CFP图片

 □本报记者 朱茵

 “经过几个月的折腾,可算搞定了!”一位准备跳槽到一家中型券商的煤炭行业研究员如此感叹。这不是他第一次跳槽,但这一次却比三年前难了很多;上次有多家券商向他伸出“橄榄枝”,这次却是他主动找了好几个猎头,还折腾了许久。

 即使王牌研究员跳槽也已不那么潇洒了,一家大券商高管甚至公开表示券商卖方研究员面临去产能化,有的卖方机构已经压缩甚至想不再配置钢铁、水泥等行业研究员。一边是熊市对生存空间的挤压,一边是市场创新不断对研究提出高要求,褪去高薪“金领”光环的研究员们备感“压力山大”。

 知名研究团队无人接盘 分析师或结构性过剩

 中投证券铁腕改革裁掉70人,平安证券裁掉近1/3研究员,申银万国研究所新出降薪细则,华泰联合4月起全系统整体降薪……越来越多的传闻虽然并未全部被证实,但已经让分析师感受到越来越浓的凉意。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一家大型券商高管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仍不容乐观,公司决定把注意力转到关注成本和利润上来。这已率先体现在研究所对分析师的考核上,实行研究小组末位淘汰制。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多数券商仅仅实现了由一个分析师跟踪一个行业,但中信证券、申银万国、国泰君安等大券商除了个别行业外,多数行业都是由两到三名分析师跟踪,一些如机械、医药类大行业,分析师数量甚至达到四五人。

 “研究所一贯投入大,属于高成本、高产出的部门,现在整个公司收入下降,对研究所的看法也在改变。”另一家券商研究所所长表示,来自公司高管的压成本要求很强烈。

 实际上,此前两三年券商研究员还一直笼罩着高薪“金领”的光环。在一些较大的研究所,当时资深研究员薪酬普遍能够超过百万元。上海某大型券商研究所一位工作仅一年多的毕业生因为在一家评奖上榜团队中做助理,就被其他机构开出230万元年薪挖走。宏观、策略以及重要行业的明星分析师,年薪300万元只是行业平均水准,有的研究所甚至开出500万元天价“挖角”。

 “近期A股市场不好,卖方研究所的老板自然没有好脸色给员工看。目前许多研究员开始陆续找‘新东家’,但事实上成功率并不太高。”上海一家专注于金融领域的资深“猎头”说,“‘新东家’也在‘过冬’,会给更高等级的薪酬吗?分析师想要跳槽的心理价位和‘新东家’能给的还是有差距。”

 在一些小券商里,资深分析师并不多,高薪的也不多。几位刚工作一两年的年轻分析师都表示,月收入也就是几千元,预计在这样的行情里,年底也没有多少奖金。大券商里有明星研究员坐镇把守,但也要看领导脸色,有的领导认为要裁员“过冬”,对于这些高薪的产出少的分析师也不会特别挽留,因此也就出现某知名研究团队跳槽无人接盘的尴尬事件。

 “一线研究员是稀缺资源,百万年薪的分析师很多并不在一线,他们的价格泡沫其实很大。”有资产管理公司老总认为,目前券商分析师过剩还是结构性问题。一位长期跟踪券商分析师的资深“猎头”也表示,这个行业性价比高的研究员还是很稀缺。“目前即使日子难过,研究所一般对性价比高的也不会痛下‘杀手’,因为裁掉的话,再招回来成本就更高了。”有研究所负责人私下也表示。

 此外,研究不同行业的分析师之间的待遇也千差万别。有的卖方机构已经压缩甚至想不再配置钢铁、水泥等行业研究员,一些热门的消费医疗领域则增加人手。在周期性行业的投资机会遭到市场摒弃之后,身处这些行业的分析师也同样受冷遇。不仅路演没人接待,即使是在策略会上,也是“冰火两重天”。在2012年半年度的几家券商策略会上,投资品(钢铁、水泥等周期性品种)专场应者寥寥。而同期隔壁的消费行业专场投资报告会却异常火爆,连门外都站满了踮着脚尖的听众。

 “卖方研究到了需要‘挤水分’的时候。”有业内人士认为,经历几年高速扩张后,目前一些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机构臃肿不堪。

 在考核办法上,多家券商已经开始变革。东方证券属于业内少有的奖金不与获奖挂钩的券商,而这家券商在去年的基金分仓排名中逆势上升。“选票”与“钞票”并不对等,开始让券商高管正视评奖的作用。“趋势肯定是与评奖关联度减少,与佣金分仓关联度增加。”一位研究所所长一语道破其中关键。

 基金欲降佣 券商卖方业务恐入不敷出

 以中信证券为代表的券商股近日集体大跌,一位私募投资经理表示,如果基金等机构降低券商佣金20%,会使券商盈利再次下滑。目前有关基金降佣的讨论越来越多,很可能成为现实。

 据了解,此前券商和基金的协议价是万分之八,如果下调20%将减少券商分仓收入。据天相投顾对去年基金年报的统计显示,去年基金共向券商支付交易佣金46.78亿元。共有18家券商分仓收入超过1亿元,其中申银万国蝉联分仓冠军,去年共从基金交易中取得2.77亿元收入。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国信证券分仓收入也都超过2亿元。从整个券商行业的代理证券买卖收入来看,券商在机构客户所获得的稳定收益占比越来越高。据行业人士统计,在券商总收入中,券商基金分仓所得占比从2009年的4%上升到2010年的5%,再到2011年上半年的7%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连续几年来,基金佣金蛋糕不断变小。2011年基金交易产生的佣金费用较2010年的62亿元萎缩约21%,研究所普遍认同今年情况会更糟糕。有大券商预计,从监测看,如果今年上半年整体分仓收入萎缩20%,全年将只有40亿元。同时不少基金公司拖欠手续费也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而大券商或许首当其冲。去年申银万国的基金交易佣金占券商佣金总收入比重最高,达9.12%,中信证券和国泰君安基金佣金占比分别为3.7%和4.4%。

 “行情不好,研究员推荐的股票能否为基金赚钱成了唯一考核标准。”某基金公司人士称,“过去对研究逻辑等一些浮华的指标也不复存在。”尽管分仓原因有各种“华丽”说辞,但当前不少基金公司实际已经将推荐股票的成功率作为佣金分仓的考核标准。

 业内人士介绍,近两年部分券商在研究方面投入十分巨大,如果分仓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将面临入不敷出的局面。原因之一是研究所的成本快速上升,一个配置齐全的研究所至少要投入5000万元,并且需要持续投入;原因之二是券商竞争激烈,如果没有一定的客户基础,单靠挖人来重金打造已经很困难。“开拓市场很难,而丢失份额很快。”一位研究所所长说。另一家研究所所长也感慨,这两年基金公司的要求越来越高,纯粹做研究赚钱也越来越难。

 多位券商研究所所长认为,在当前的券商研究所盈利模式下,如果基金降佣,势必会给券商造成不小损伤。

 申万研究所总经理陈晓升认为,基金降佣,其实是“竭泽而渔”。事实上,香港这类成熟金融市场,基金的佣金也在千分之二点三到二点五之间,如果内地进一步降佣,那不是鼓励基金经理频繁交易吗?最后的投资损失和成本其实还是投资者埋单。

 即使有被“打折”的威胁,券商并未放弃通过研究所服务高端客户的盈利模式。在经纪业务收入进一步下滑的时候,中信经纪业务负责人徐刚认为,高净值客户、机构、企业相关业务的利润率要高。要通过通道转型,使业务向“高端化、机构化”方向发展,促进收入与利润的上升,进而改善收入费用率。

 做空机制倒逼 卖方研究加速转型

 分析师行业注定是变化不断的。多家券商老总都表示,转融通一旦全面开启,代表着A股全面做空时代真正到来,将使得A股盈利模式彻底颠覆。此前A股只有做高股价才能获利,但未来随着做空也能获利,卖方的研究模式和方法也将面临彻底转变。

 一家知名私募基金就在微博上预计,转融通全面开启之后,做空时代到来,不少基金、私募等都会加入进来,市场负面新闻、谣言将会增加。

 过去在复杂的利益分配背后,国内分析师几乎不写负面研报,针对个股的“中性”评级已很少见,更多是给不看好股票“推荐”评级。今年暴跌的中报业绩,击破不少分析师“强烈推荐”的评级。水泥、化工、钢铁、纺织行业已经成为误判分析师“重灾区”。

 释放利空研报,引发相关股票价格暴跌,通过做空机制赚取暴利,美国做空机构“浑水狙杀”模式屡试不爽,曾令新东方、分众传媒等众多中国概念股闻之色变。业内人士认为,未来这一幕必然会在A股市场上演。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黄燕铭认为,投资正股交易下的研究方法和对冲交易下的研究方法体系是有很大差异的,而国内券商普遍没有做好这方面准备。做空机制出来之后,机构投资者的策略会有改变,而研究也必须随之而变。做空机制对于研究的影响,不光是策略,金融工程,同时也包括行业公司的影响。

 转融通全面开启之后,分析师对股票的乐观情绪或许将有本质转变。

 “A股盈利模式将有改变,分析师如果固守原来的评级和研究模式,必然会被市场淘汰。”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表示。

 “最近不少海外投资者不是问A股可以投什么,而是问可以做空什么?”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已经熟悉和习惯做空机制的海外投资者将会把做空的投研理念引入内地,这对分析师将是一个倒逼机制。正如当年QFII初次进入内地市场,对内地券商研究领域的规范化国际化有根本影响一样。陈晓升也认为,做空机制引入后,对研究必然将有一些不一样的要求。

 不过,“未来保险、券商资产管理、QFII投资者数量都在不断增加,机构市场还很大,对研究的需求在上升。”陈晓升认为,只是因为市场低迷,未来这些趋势变化没有被大家看见,但随着金融领域的创新不断和券商的创新业务空间打开,可以提供的产品种类将极大丰富,目前的分析师肯定难以满足券商对研究的要求。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