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08月20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金发行不应过度顺周期

 □本报记者 曹淑彦

 

 今年以来,已发行债券型基金数量和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平均募集规模更远超权益类基金。然而,债基收益率已明显降温,基金经理对下半年债市判断也出现分歧。在投资时钟逐渐转向股市投资之际,基金公司发行产品应强化专业机构的前瞻性,不妨适当增加权益类基金发行和营销,从而帮助投资者在较长期间获得收益。

 今年以来基金公司密集发行债基,与其可观的首发规模有很大关系。天相投顾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股票型基金平均募集规模只有19.99亿元,而债基平均规模为37.96亿元。同样发行一只产品,债基支付给银行渠道的尾随佣金相对较低,而募集规模更大,权衡成本和利润,基金公司选择债基而不是权益类基金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单纯顺应投资者需求发行基金也存在一定问题。我国基金投资者以散户为主,他们容易追捧市场热点,呈现羊群效应。普通投资者缺乏专业市场判断,在选择投资标的时,常常以事后收益率作为标准,选择过去一段时间收益较好的产品,以过去收益确定自己预期收益。但基金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导致基民投资最终结果常常与预期不一致。

 从理论上讲,基金产品发行应具有前瞻性,引导投资者在未来更大概率地取得收益,但实际上基金公司常常不会这样做。首先,基金公司有做大规模动机。从自利角度看,基金公司会选择迎合投资者以获得更大管理规模。(下转A02版)

 (上接A01版)因此,一般会选择在大盘上涨阶段主要发行权益类产品,在股市下跌、债市上涨时主要发行固定收益类产品。而且,基金公司发行产品可能会随波逐流,一旦看到别家公司发行固定收益类基金产品获得很好规模,那么如果自己不发行就吃亏了。

 其次,“引导者”角色难扮演。常有基金业内人士对基金发行抱怨,“好做的不好发,好发的不好做”。意思就是指,在市场底部时,基金难卖,但此时新基金建仓,往往会取得较好投资绩效;在市场高点时,基金很好卖,但建仓成本太高,未来业绩大幅亏损可能性也很大。

 一些基金人士承认,从客户利益角度出发,基金公司应发行具有前瞻性的产品,但实践中受银行渠道、投资者认识等因素限制又难以实现。基金公司应尽量寻找一个平衡点。

 尽管在实际中实现“好做且好发”存在难度,但是出于对投资者和公司自身负责的考虑,基金公司在产品设计和发行选择中均应加强发挥其前瞻性和专业性。基金公司核心竞争力是专业投研能力,对未来市场判断较普通投资者更为理性。基金公司发行产品的判断依据应不仅仅局限于能否获得当前投资者认可,还应考量能否在打开申购赎回后,依然能为持有人带来可观收益,这样的基金公司将赢得投资者尊重,并实现长远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