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08月03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币由“升值”向“强势”转型
韩会师

 □韩会师

 

 尽管市场成交价频频逼近1%的波动上限,但年内人民币中间价最低仅为6.3429,与年初相比的贬值幅度仅为0.7%。受限于中间价的“保守”,今年美元/人民币市场成交价被限制在6.28-6.40之间窄幅波动。

 中间价相对平稳固然有助于避免市场大幅波动,但却并未有效抑制弥漫市场的人民币贬值预期。市场担忧人民币无法承受经济增速下滑的压力而踏上大幅贬值之路,于是在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均保持顺差的时候,居民持汇意愿却迅速提高。笔者认为,继续将人民币焦点仅仅集中于升值还是贬值已经未免狭隘,从2012年开始,人民币摆脱“升值”或“贬值”的二元选择,逐步实现由“升值货币”向“强势货币”的转型才是正途。

 人民币“强势货币”之路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借维持人民币整体强势避免资金无序流动,以更大的市场波动释放积聚的贬值压力,将政策调控的重点由稳定中间价变为主动引导市场走势,化单边行情为双边宽幅波动。

 强势货币并不需要永远保持升值态势。历史上公认的强势货币,如欧元诞生之前的德国马克以及1985年之后的日元,在长期升值的大趋势下均曾发生过明显的阶段性贬值,其中日元多次经历超过一年的阶段性贬值周期。1995年4月至1998年8月,美元/日元一度从85附近攀升至147左右,日元累计贬值幅度高达42%,但在持续的对外贸易顺差以及海外投资收益的支撑下,日元的阶段性贬值并未影响国际投资者对日元强势货币的基本认同,同时,日元借助多次的阶段性贬值有效缓解了升值对其出口产业的压力。

 当然,发达国家货币的贬值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人民币。作为新兴市场货币,人民币可以阶段性的贬值,但须尽量避免发生幅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的贬值周期。德国马克、日元、瑞士法郎等强势货币的发行国均具有远高于我国的创新能力,其货币强势的基础主要在于其在高端制造业、金融业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则长期依赖廉价劳动力参与国际竞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缺乏核心技术的劣势日益明显,国际社会对我国能否维持人民币的长期强势容易产生怀疑,这就要求人民币的贬值幅度和时间都要有所控制,以避免恐慌性资本外逃。

 对于新兴市场货币而言,在新兴市场货币发生普遍性贬值的时候,较为稳定或贬值幅度较小的货币就是强势货币。今年,在避险情绪推动下,以美元为代表的避险货币整体走强,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大多发生一定程度的贬值,以“金砖四国”为例,相对于年初的名义汇率水平,巴西雷亚尔、印度卢比和俄罗斯卢布对美元分别贬值了大约8%、4%和1%,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幅度相对较小。若再考虑到上述三国货币从2011年就持续贬值的现实,人民币是当之无愧的强势货币,即使将贬值幅度放宽到3%-5%,也不会动摇人民币的强势地位。

 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持续的对外贸易顺差是多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的两大主要动力,也是人民币未来能够保持长期强势的主要支撑。目前这两大支撑只是有所弱化,而非发生了根本性的崩溃,此时借市场贬值预期放宽人民币的波动幅度,风险是可控的,央行调控也有能力在贬值预期出现失控迹象时再将市场拉回来。在升贬值的频繁波动中,金融机构和国内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必然得到锻炼。当市场参与者逐步习惯人民币随经济形势的变动而双向波动后,人民币市场完全可以摆脱长期以来非升即贬的思维定势,实现由“升值货币”到“强势货币”的转型。(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总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