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06月29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平抑流动性紧张仍需降准
□本报记者 张勤峰

 □本报记者 张勤峰

 

 暂停正回购、重启逆回购,央行本周通过公开市场全力“放水”。自周中起,货币市场利率逐渐企稳,随后出现高位回调的迹象。高频逆回购有效缓解了短期流动性的稀缺,待跨季后季末效应减退亦有助于银行体系流动性向常态回归,但应注意到,7月份银行资金需求依然较大,新增流动性却十分有限,加上逆回购到期的紧缩效果,当局或需前瞻性采用准备金政策等长效工具,以推动银行体系流动性恢复合理适度水平。

 本周四(28日),央行再次于公开市场开展了3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且将招标利率下调5基点,以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平稳回落。至此,本周央行开展逆回购共1250亿元,且全面暂停正回购操作。加上720亿元的正常到期释放资金,本周将净投放1970亿元,为今年春节之后单周最大净投放规模。与此同时,这也是6月以来的连续第四周净投放,近四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合计净投放达2910亿元。除了公开的通过调减直至暂停正回购、实施逆回购向市场投放资金外,市场还传言央行近两周开展了两轮定向逆回购操作,预计6月份央行综合资金释放量达到了下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

 货币市场上,从周三(27日)开始大行融出意愿有所增强,资金供求偏紧的状况开始改观。截至28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隔夜和7天品种均已较月内峰值回落35基点左右。央行短期高频率、大手笔逆回购渐显成效。据分析,近期资金面趋紧源于多因素叠加所致,但季末时点因素最为关键,直接体现为季末年中存贷比考核、流动性指标考核等因素致使大行融出资金意愿严重不足。跨季后随着特殊时点因素的消退,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应存在一个自我修复的过程。然而从目前看,这一过程将遭遇阻力,7月尤其是上半月资金面依然面临多重压力。

 首先,在经过6月末存贷款“冲时点”之后,7月初商业银行将面临补缴大量的法定准备金,以及月初存款大幅流失带来的存贷比压力。据统计,过去三年6月份平均新增存款约1.7万亿,照此计算,7月5日银行体系大约需要补缴3200亿元法定准备金。其次,即便考虑到存款重新流失到7月中下旬可带来一定量的法定准备金退款,但7月份又是财政存款高增月份,过去三年新增规模在3500亿到4000亿之间。尽管近几月随着财政支出加大,新增财政存款规模可能会有所下降,但预计也将接近3000亿元。再者,四大行将于7月中上旬集中分红派息,总体规模约2100亿元。最后,近期开展的逆回购(公开/定向)将于7月中上旬集中到期,届时将形成集中的资金回收效果。

 7月份银行可获得的流动性补充却十分有限。一方面,7月份公开市场到期资金只有1510亿元,远低于上半年月度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在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维持贬值预期的情况下,7月份新增外汇占款依旧不乐观。

 综合来看,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失衡的状况在进入7月份之后很难得到有效改善。央行仍需适时增加流动性供应,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向常态回归。进一步分析,尽管短期逆回购有助于缓解时点上的流动性不均衡,但若非连续滚动操作,不过是在填补眼下资金缺口的同时,又会为未来埋下新的隐患。另外,从近年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实践来看,逆回购已基本退出常态使用的流动性管理工具行列。再者,面对7月中上旬银行集中的资金需求,逆回购因规模一般有限恐难以胜任。综合考虑,近期央行进一步下调法定准备金率的可能性较大,时点或在本月末,也可能在7月上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