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4版:风云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04月07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佐利克 “世界的行长”
刘丽娜

 □本报记者 刘丽娜

 2010年4月14日上午,当身材修长、留着标志式胡须的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步入华盛顿智库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该中心主席约瑟夫·B·吉尔登霍恩这样介绍他,“让我们欢迎世界的行长佐利克先生”,全场听众报以会心一笑和掌声。

 在吉尔登霍恩看来,就任世行行长不到三年的佐利克,不仅足迹遍布世界,而且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新世界秩序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以“世界的行长”(President of the World)称呼之,不失为恰当。

 正是在2010年这次世界银行春季会议召开前夕举行的预热会上,佐利克发表了那篇可能载入全球治理史册的重要讲话《第三世界的终结?——面向多极化世界,实现多边主义的现代化》。一个星期后,在世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会议上,世行率先实现了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转移份额与投票权的历史性举措,中国在世界银行的份额与投票权上升为第三位。

 2012年2月15日,佐利克发表声明,宣布在今年6月任期结束后将告别世行。其继任者的遴选被认为是2012年全球治理重大的事件之一。

 在弹指而逝的五年任期内,佐利克以其深刻的思想洞见,高超的外交与协调能力,谦逊自律的处事风格,被世行内外的许多人认为是世行历史上卓越的领导人之一。

 临危受命 入主世行

 如何改善世行形象,调整世行发展战略,是佐利克上任面临的首要挑战。而佐利克本人的目光远远不局限在世行这一机构本身。他把世行的调整置于更宏大的全球和历史语境当中。

 2007年7月1日,佐利克临危受命入主世行。前任行长沃尔福威茨因“女友门”事件黯然提前离职,世行的声誉受到一定影响,世界经济权重的变化也使得反映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机构面临现实挑战。如何改善世行形象,调整世行发展战略,是佐利克上任面临的首要挑战。而佐利克本人的目光远远不局限在世行这一机构本身。他把世行的调整置于更宏大的全球和历史语境当中。

 从世行角度看,在世界经济多年相对稳定增长的状况下,世行的国际影响力有所减弱。世行建基于二战后的废墟,其最初的使命是重建欧洲。经过数十年发展,世行的主要职能已转向减贫和发展,其主要途径为政府间贷款。而近年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给世行提出新的挑战。

 从沃尔福威茨2007年4月发表的告别世行声明以及他在2005年4月世行春季会议上的讲话中可见,当时世行的工作重心在减贫、在非洲。“让贫困成为历史”是当时世行的核心主题。而在佐利克任期内,世行尽管仍然强调减贫,但真正的主题已经转向顺应时势的改革。

 上任之初,佐利克提出六大战略主题,分别针对最贫困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脆弱和后冲突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全球和地区公共产品、增加阿拉伯国家的机会、知识建设与学习。其目标是推动“世界银行集团成为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续的全球化的催化剂。”

 在华盛顿专家看来,世界银行是迄今人类社会创造的最复杂的官僚机构之一,来自世界各地的1万多名员工有着不同背景与文化,要管理好这样一支团队难度可以想见。

 一位在世行工作多年的美国员工对记者说,佐利克是卓越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但缺乏“发展”经验。甚至有人批评他照搬白宫的一些做法,在某些问题上给世行打上过强的美国政府印记。

 也有人批评,佐利克把一些带有政治色彩的议题带入世行主要日程中,使世行偏离应有的轨道。另外,针对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佐利克2010年11月7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的关于国际货币体系应回归某种金本位制的论点,也引发了大量争议。

 不过,在一向强调大历史与国际化的佐利克眼里,这些批评并不会阻碍他追求更宏大主题的脚步。

 在2012年2月15日发表的离任声明中,佐利克把自己任内的业绩总结为三大方面:灵活积极的危机应对举措,推进世界银行的现代化,以及现代化的多边主义。

 声明说,转型后的世行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利用创纪录的增资提供了2470多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促进增长和战胜贫困。此外,扩大资源和推动关键领域改革,使得世行运行得更快、更有效、更开放。

 根据记者观察,佐利克在世行的工作令人印象更深的是,他反复阐述的“新多边主义”,亦称多边主义的现代化。

 倡导新多边主义

 不能让“多边主义”成为集体不作为的借口,必须让多边主义真正地发挥作用。现代化的多边主义必须与时俱进。

 除了调整世行自身主题,佐利克着力更多的地方在于他自称的世界经济秩序重构,他给这一进程选择了新名词——使多边主义现代化。

 5年前,一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席卷全球。2007年3月,华尔街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倒闭,美国次贷危机浮出水面,而更大的金融海啸正在不远处酝酿。当时身处高盛集团高位的佐利克熟知华尔街的规则,也深切预感到这场危机可能对美国以及既有国际秩序带来冲击。

 沃尔福威茨的意外离职使佐利克获得了施展其国际战略的机会。2011年4月6日,佐利克在华盛顿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发表讲话时说,“自从2007年我来到世界银行后,一直在提倡实现‘多边主义的现代化’”。“不能让‘多边主义’成为集体不作为的借口;我们必须让多边主义真正地发挥作用。”“现代化的多边主义必须与时俱进。”

 在2008年秋的几次讲话中,佐利克又从多个角度对其新多边主义进行了阐述。当年10月13日,佐利克说,“如果多边体系无法发挥作用,全球化可能会成为一座‘通天塔’,各国相互竞争,出现利益冲突,最终谁也无法受益。”

 佐利克之所以下大力气推动改革多边主义机制,在于他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敏锐把握。他多次表示,世界经济的天平正在发生变化,增长极正在发生变化,新增长潜力地区正在发生变化。因此,权力结构也应随之而变。

 2009年10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世行年会上,佐利克表示,“1944年,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代表们抓住时机……为世界经济、金融和商业关系构建了一系列规则、机构及制度体系。65年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的这场巨变将再次调整世界的景观。”

 佐利克认为,符合时代的全新的多边体系必须是一个灵活的网络,而不是一个僵化的制度。它必须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联系的各个主体的优势,包括公共和私营部门,营利机构和民间非政府组织。新的多边体系必须尊重国家主权,同时又能处理超越国界的问题。新的多边体系也必须具有务实性,必须有助于建立一种共同责任感;必须重新界定经济多边体系,摆脱只关注金融和贸易的传统。

 在一些评论家看来,佐利克设想的这张复杂的所谓新多边主义架构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适应新的世界经济发展现实,承认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但同时尽可能保持美国的权力核心。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在新多边主义思路指导下的世行,其增资和投票权改革是佐利克任内的最大业绩。

 2010年4月,在世行的春季会议上,实现了二十多年来首次普遍增资和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投票权。当时186个成员国批准世行增资860多亿美元,并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世行的投票权提高3.13个百分点,达到47.19%——自2008年以来累计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转让投票权4.59个百分点。

 耐人寻味的是,白宫对佐利克强调的新多边主义采取了低调态度。在今年3月24日,奥巴马总统在提名韩裔美国人、达特茅斯学院院长金墉为新一任世行行长候选人时,对佐利克五年工作评价说,佐利克使世行变得更透明,帮助在诸如阿富汗等地取得进步,并为帮助世界上最贫困社区而筹集了大量资金。关于世行的定位,奥巴马强调,世行的作用关键在于减贫。

 “熊猫拥抱者”

 在佐利克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他抱着一只中国大熊猫宝宝的照片。由于这张照片,他在华盛顿赢得了“熊猫拥抱者”的称号,意指其与中国关系密切。

 在佐利克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他怀里抱着一只中国大熊猫宝宝的照片。由于这张照片,他在华盛顿赢得了“熊猫拥抱者”的称号,意指其与中国关系密切。

 佐利克与中国结缘很早。在一次专访中,佐利克告诉记者,早在1980年他就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在香港学习生活一年。这让他对中国有了第一手的感性认识。

 2007年佐利克被确定为世行行长之后,最引人关注的一项人事任命是,挑选来自中国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担任世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这是世行历史上首次选择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担任首席经济学家,也是第一位担任这一职位的中国人,显示了佐利克对中国的关注。

 任期内,佐利克对林毅夫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探索都给予很大支持,曾举办关于中国在非洲共同发展的经验研讨会,还发表了《发展经验民主化》的讲话,希望中国为世界提供更多有益的发展经验。

 而佐利克为中国人所熟知的还在于他为中国贴上的那个知名的标签——“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他强调世界要承认中国崛起的现实,但与权利相伴而来的是责任,包括增加发展援助。他认为,中美两国的合作对于世界新秩序的稳定至关重要。

 2012年2月,在宣布自己将于6月期满离任后不久,佐利克来到北京,参加被世行人士称为“大思路”的2030年中国发展战略报告发布会。在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合作推出的这份报告中,详细分析了中国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资源约束、环境压力等,并对未来20年的发展远景做出预测,同时提出六大改革发展建议,包括推进向市场经济转型、推动创新、促进绿色发展、健全社会保障、改善财政可持续性、继续融入全球市场。

 在这次报告会上及此前记者所见证的多个场合,佐利克都在重复着他的一个重要判断,即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对国际经济、社会和政治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他说,过去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非凡的经济成就,年均增长9.9%,6亿多人摆脱了贫困。到2030年,如果中国的人均收入从目前的约5000美元提高至16000美元,其经济规模就相当于增加了15个今天的韩国。

 其实,早在1981年,世行就完成了第一份关于中国的综合发展报告《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对中国未来20年的发展远景做了预测。而事实证明,中国的发展超出了绝大多数专家预计,创造出所谓的中国奇迹。

 “勤学指引人生”

 在母亲眼里,这位继承了祖母蓝眼睛的二儿子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阅读,其中最感兴趣的是有关战争的书,对美国南北战争更是情有独钟。

 1953年7月25日,佐利克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第五大城市内珀维尔。佐利克是德国后裔,其父威廉·T·佐利克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

 1971年,佐利克毕业于当地最好的中学内珀维尔中心高中。这所以“红鹰”为标志的中学以优异的教学和体育成绩而闻名。该校还有一项独特之处,号称是全美唯一收藏有古埃及木乃伊的高中。不知这是否影响了年轻的佐利克对历史的偏好。

 2007年当佐利克被小布什总统提名为世行行长时,佐利克的母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佐利克曾连续两年担任高中的学生会主席。“他非常非常活跃,自己组织竞选,样样事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在母亲眼里,这位继承了祖母蓝眼睛的二儿子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阅读,其中最感兴趣的是有关战争的书,对美国南北战争更是情有独钟。

 高中毕业后,佐利克以优异成绩考入宾夕法尼亚州的斯沃斯莫尔文理学院攻读历史专业。1975年,佐利克毕业时获得了Phi Beta Kappa社团成员荣誉称号。这项以表彰学业出众大学生为宗旨的荣誉每年仅授予不到10%的优秀学生。社团的名字源自希腊语,意为“勤学指引人生”(Love of learning is the guide of life.)。这句话也成为佐利克一直信奉的人生箴言。

 本科毕业后,佐利克的兴趣由历史转为法律和公共政策领域,他先到哈佛大学法学院读法律硕士(J.D.),后于1981年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获得公共政策硕士学位。一位在哈佛大学的朋友帮记者搜到佐利克当年的毕业论文,题目为《公共管理中的战略运用:对美国司法部的战略阐述》,足见当时佐利克已经对自己在不同专业之所学进行了综合思考。告别哈佛,佐利克开启了其不断挑战自我的职业生涯,直至担任世行行长。

 如今,佐利克的世行一页即将翻过,他本人下一步的职业落点谜底尚未揭晓。后佐利克时代的世界银行与他所倡导的新多边主义将如何演进,仍值得探究。而佐利克的一句话令人深思:“历史向人们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答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