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05版:投基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03月19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金组合适当转向均衡
国金证券 王聃聃 张琳琳 张剑辉

 □国金证券

 王聃聃 张琳琳 张剑辉

 

 短期市场有休整的必要,但同时流动性的适度宽松、经济触底温和复苏、通胀暂时未有大的制约、政策强调稳中求进,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总体依然是机会大于风险。建议从基金组合的风格而非仓位角度进行调整,低估值蓝筹风格品种目前仍具备积极防御的特征,同时可增配成长类风格基金适当平衡。

 权益类开放式基金:组合搭配适当转向均衡

 年初以来,在政策放松、流动性改善带来的估值修复下,A股市场强势反弹突破2400点,而随后获利盘回吐压力、两会将2012年GDP增速目标调低为7.5%、市场对于“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归到合理价位”的解读也使市场展开震荡调整。我们认为快速反弹后短期市场有休整的必要,但同时流动性的适度宽松、经济触底温和复苏、通胀暂时未有大的制约、政策强调稳中求进,种种环境因素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市场仍处在机会大于风险的阶段,在市场调整的过程中,可以继续寻找投资机会进行中长期布局。

 就基金投资组合的构建,考虑到市场短期休整,但中期来看总体环境依然是机会大于风险,建议从组合风格而非仓位角度进行调整,风格上可由前期侧重低估值蓝筹的基础上,适当增配成长类风格基金进行平衡。目前来看,低估值蓝筹股风格品种目前仍具备积极防御的特征,证监会领导多次表示力挺蓝筹股也更增强投资信心,包括对于金融、汽车、煤炭等行业侧重持有的基金可进行关注。同时,经济增长调结构背景下,前期调整了较长时间的消费类风格、新兴成长主题基金有望活跃,对于此类风格品种可适当持有平衡组合风格。

 最后,随着上市公司年报的披露,增速相对确定、高成长性个股估值仍有一定幅度的提升空间,在相关品种的选择上可考察选股能力,同时,在管理层着重引导和强调上市公司分红的背景下,现金分红也将成为年报披露的看点,投资者可阶段关注红利风格的偏股型基金。

 固定收益类基金:关注中低评级品种

 3月初以来债市收益率小幅震荡,主要是缘于在前期基本面过度悲观预期得到一定程度的向上修正之后,市场需要等待实体数据来验证。从这个角度看,一旦不确定性消除,基本面的情况只要没有明显背离市场前期的判断,收益率很难在之前的基础上具备回落空间。同时,资金面对市场的推动作用,在2月底到3月初以来的时间里已经充分体现出来,后续将很难再现明显的边际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短期收益率可能仍旧保持小幅波动格局。

 就基金投资组合的构建而言,在当前股市和债市均以震荡为主的市场环境中,结合近期新股上市首日的出色表现来看,建议对于债券—新股申购型品种给予更多关注。券种选择方面,经过前期大幅反弹后,高评级品种持有期价值有一定削弱,随着基本面的反弹以及由此引致的风险偏好提升,债市投资开始由高等级品种向中低等级品种转换,相关侧重产品可重点关注。综合历史业绩表现、基金经理风险控制水平,以及管理人打新能力等因素,侧重关注方达强债、工银强债、鹏华丰收、中银增利、建信增利等基金。

 此外,货币基金今年以来高收益主要来源于协议存款,而协议存款大多是在元旦或春节时配置的,距离到期还有一段时间,这部分收益已经锁定,短期内仍将为货币基金的高收益现状提供支撑,同时,在降准带来资金面逐步改善的环境中,短期债券收益率的下行也有利于增厚货币基金的资本利得收益。因此,我们认为,此次央行降准短期内不会对货币基金造成大幅冲击,未来一到两个月货币基金收益率仍有可能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封闭式基金:从折价和业绩出发,关注优势品种

 3月以来传统封基二级市场表现出较强的超额收益能力,使得折价率有所回归,但其中部分产品仍具备相对折价优势,尤其是年初以来我们看到传统封闭式基金的盈利能力并不差于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目前来看半数产品的静态到期年化收益率上升至6%以上,投资者可结合基金投资管理能力,选择具备折价优势的品种,从个体角度出发,可适当关注的产品如开元、景宏、兴和、普丰、裕隆等产品。

 随着前期市场反弹,场内杠杆基金的建仓速度也在加快,去年底成立的泰达500、长盛同瑞中证200、银华中证资源以及今年2月前后成立的长城中小300、信诚沪深300几只指数分级基金从与跟踪指数拟合的结果来看,基本完成建仓。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高且对市场有较好把握的投资者,可结合市场风格、溢价水平、杠杆率短线波段操作,在市场调整完成后适当关注溢价率仍有上升空间且已完成建仓的基金,如中小盘成长风格的泰达进取、蓝筹风格的同瑞B、跟踪资源指数的银华鑫瑞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