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读书空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给通胀降温 更要给通胀恐惧降温
——评《滕泰透视通胀》
晓卿

 □晓卿

 

 一本好书,或者引起共鸣,或者引发争议,《滕泰透视通胀》无疑将属于后者。在通胀高企的时代,“战胜通胀”已经成为中国一个新的经济口号、甚至是政治口号,然则《滕泰透视通胀》“不合时宜”地指出,中国人对于通胀所表现出的集体性恐慌,可能比通胀本身更加可怕。

 作者滕泰是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具有学者和市场人士的双重身份,故该书也相应具有两大特点:第一,经济学基础扎实,涉及复杂的通胀问题也能做到深入浅出、从容驾驭;第二,代表了证券市场的观点和诉求,必然与市面上为数众多、由普通学者或政府研究机构撰写的通胀书籍有很大不同。

 对于后者,我并不认为是一种局限性。有立场的观点未必就是错误的观点。像通货膨胀这样一个复杂又重大的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去分析,才能获得最有效的解决之道。《滕泰透视通胀》恰恰给了我们这样的启发。

 过去,人们常常教条式地去解读通货膨胀的后果以及政府调控的必要性,然而却很少仔细推敲我国为治理通胀所付出的代价。正如《滕泰透视通胀》中所指出的,为什么控制房价上涨的政策没有及时压低房价却瞬时把股市击垮?为什么瞄准物价的“子弹”却总是飞到中小企业的头上?中国的“有形之手”到底是熨平了波动还是放大了颠簸?……

 中国的通货膨胀机制并非教科书所描述的那样简单。以货币政策为例,由于当前中国客观上存在着内外贸易失衡,当央行为应对通胀而采取提准、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回收的都是内资内贸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而以出口为主的外资企业能够通过结售汇和FDI等形式获得充裕的资金。结果治理通胀变成了打击国内中小企业,打击就业,这就是《滕泰透视通胀》中所说的“内病外治”下中国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滕泰透视通胀》认为,当前中国已经患上了一种名叫“通胀恐惧症”的病症。这种病症的形成既和中国短暂的近现代经济史中通胀频发有关,也与人们对通胀似是而非的认识有关。于是,原本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通胀论调成为了本书的批判对象。譬如食品通胀论、原材料通胀论、劳动力成本通胀论、货币超发通胀论等,被作者讥讽为本世纪关于中国通货膨胀的“四大忽悠”,并用严谨的分析和翔实的数据逐一进行了批判。

 在作者看来,农产品价格具有典型的周期特征,即所谓“老滕定律”,肉价、菜价、粮价上涨,关键在于短期供给不足,而动植物的生长周期有它固有的规律,过多的人为干预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

 对于原材料通胀和劳动力成本通胀,作者认为经过传导系数、生产率、竞争格局、流通利润弹性的四层过滤,其对物价的影响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譬如,原材料上涨15%,仅拉动CPI上涨0.41%;而工资上涨15%,对CPI的影响不足2%。

 《滕泰透视通胀》并不是抹杀中国即将步入高通胀时代的事实;相反,作者认为中国3%以下的低通胀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结构转型的新阶段,3-6%的温和通胀目标更适合中国。《滕泰透视通胀》也并不是抹杀政府为管理通胀而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相反,作者提出在高通胀下,最容易受伤害的往往是最底层的劳动者、退休工人、小企业主、散户等相对弱势群体,因此政府调控必不可少。

 《滕泰透视通胀》真正批判的是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错误认识,以及在错误认识下的各种不理智行为。在高通胀时代,中国更需要冷静客观地看待各种通胀现象,既要给通胀降温,更要给通胀恐惧降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